五山镇西湾村有个采石场叫做打石湾。传说早在明朝大修武当山的时候,这里的石材就被发现并且开采使用,因为路途遥远,石材运输成本太高,后来,采石场就“官转民”了。六百多年来,这个采石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周边居民打制石磨、石磙、石碾等生产生活器物,一般都来这里取石材。解放后,采石场才退出历史舞台。
话说明朝末年,西湾出了个王石匠,技艺出众,很有名气。王石匠只有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为了将手艺传承下去,他决定在大徒弟和二徒弟中物色一个支撑门户。这两个徒弟各有所长,大徒弟技术全面而扎实,但是头脑没有二徒弟好使;二徒弟呢,眨眼一个见识,点子多,有时候甚至能够给师父支招儿,可是,他平日里眼高手低,手头上的功夫差一些火候。究竟选择哪个,王石匠老两口也觉得不好选。于是,老两口商量了一下,考一考他们, 比一比手艺和心劲儿。
王石匠提出,让两人分别做一件得意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大众评判,谁接受的打赏多,谁就胜出。大徒弟信心满满,精心采下一块上好的石材,然后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做了一个祖师爷的石像。他把石像放在了石场的出口,心想:这里的百姓都信奉祖师爷,一定能够接受很多功德钱的。安放好石像,他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香,磕下三个响头,就回家安心睡大觉了。
二徒弟呢,在师兄忙忙碌碌的时候,他却迟迟没有动手,他知道凭借手艺是比不过大师兄的,得想办法。就在师兄睡觉的时候,他急匆匆地制作了一个功德箱,放在了师兄打造的祖师爷石像前面。几天过去了,王石匠老两口和两个徒弟来看结果,大徒弟气得吐血,功德箱里装满了钱,本来是给祖师爷的功德钱,却放在师弟做的那个粗制滥造的功德箱里。老两口按照比赛规则,把女儿许配给了二徒弟。
几年以后,王石匠去世了,大徒弟另立门户,精益求精,成为一代能工巧匠;二徒弟呢,娶妻后,改姓王,因为眼高手低,技术不佳,不被人待见,辱没了“王石匠”的名号。多年来,这个故事在谷城一带广为流传,人们希望借助这个故事,提倡工匠精神,反对投机取巧。
收集整理:杜权成 摄影:姚洁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翟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