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亮航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湖北工作,先后五次到湖北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为湖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湖北坚持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建成支点”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前列”迈出关键性步伐、“谱写新篇”取得标志性成果,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一、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深刻阐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六个重大问题”和需要把握的“五个重大关系”,发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湖北积极主动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积极创新制度机制。出台全国首部全面深化改革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建立改革容错免责机制;在全国第一个成立省级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实行重大改革项目省领导领衔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机制;率先出台《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实施办法》。鼓励基层改革创新,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干部履职尽责等改革试点成果全国首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深化“三效益一成效”等湖北经验在全国推广。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关键作用,狠抓“完善区域发展布局”“打造重要节点和重要枢纽”等重大改革,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科技体制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立柱架梁、成势见效,推进财税、投融资、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黄金三十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成本二十条”等一批政策举措,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狠抓政策落实打通助企惠民、纾困解难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全省网上政务服务主题事项数位列全国第四,多项营商环境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武汉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推动内引外联、双向开放。全省港口、机场资源深度整合、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花湖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形成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进一步打开湖北“空中出海口”,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迈稳第一步。全省GDP总量由2012年22590.9亿元上升到2021年50012.9亿元,增长121.4%,由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七位,书写了“荆”彩答卷。
二、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湖北光谷,要求湖北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持续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不断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先进存储、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现代农业产业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在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三十家。围绕氢能、储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领域,重点建设存储器、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生物医药五大国家产业基地,在光通信、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湖北在汽车制造、光通信、高端装备、北斗及应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球影响力,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率先实行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固链目标,聚焦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软件和信息化服务、工业互联网等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大力推动重点企业发展。积极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先导区,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推动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新兴优质产业成为新引擎。
截至2021年,湖北国家创新产业集群达十家,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示范点三十二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点三十个;全省数字经济规模2.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至2021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由5937.89亿元增至10196.5亿元,增长71.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五千三百六十九家增至一万四千五百六十家,增长171.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一万四千一百二十四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066亿元增至2111.63亿元,增长98.1%。2021年,湖北新增十二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增量全国第四,总数中部第一。
三、扛牢长江大保护责任,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新路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宜昌、荆州、三峡坝区等地考察,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科学的发展、有序的发展,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湖北是党的十八大后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全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底色。
守牢流域安全底线,确保“一江清水永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制定《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强化湖北境内长江全流域水环境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四百四十三家,取缔非法码头一千二百一十一个,腾退长江岸线149.8公里,生态复绿八百五十六万平方米,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水质。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十年来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84.3%上升到94.2%。
坚持“生态立省”战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湖北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五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九个。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投入运营,截至2022年7月,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形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一批绿色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在湖北落户和集聚,以武汉为核心的“双碳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坚持做大做优绿色公共产品,打造舒适共享空间,给全省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1年,全省十七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在90%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多次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建成国际重要湿地四处、国家重要湿地八处、国家湿地公园六十六个。武汉打造“湿地花城”名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2平方米,建成长达101.98公里的国内首条城区5A级景区绿道,让良好生态成为湖北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要求湖北“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切实做好民生工作”。湖北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党建引领共商共建。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1+1+N”政策矩阵,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组建三百二十八个街道“大工委”和三千五百八十个城市社区“大党委”,成立2.39万个小区网格党支部、9.19万个楼栋党小组,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坚持脱贫攻坚暖民心,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生态扶贫反哺山区贫困群众,以教育扶贫提升贫困户就业技能,以政策扶贫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把革命老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累计安排各类资金八千八百多亿元。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十七个贫困县、四千八百二十一个贫困村、五百八十一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荆楚大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连续八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2022年上半年达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一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坚持乡村振兴谋发展,多种模式促进农民富足富裕。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五百亿斤以上,重点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出台全国首部促进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推进乡村振兴“二十一条措施”落细落实,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多元产业”“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类型乡村振兴模式,谱写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湖北篇章。
五、奋力夺取“双胜利”,努力打造“湖北样板”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心系荆楚大地、统筹战疫全局,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临湖北指导疫情防控。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肯定湖北武汉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调完善社区常态化防控措施,提高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水平。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全力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湖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扛起主战场责任,牢牢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付出巨大牺牲,九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十二天建成武汉雷神山医院,一个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两个月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三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生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施总投资2.3万亿元的疫后经济社会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不断深化医防协同、平战结合的疾控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以强化基层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做到早发现、快处置、主动防,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和局部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把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结合起来,压实“四方责任”,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系统观念,用好统筹方法,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建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北经济持续向上向好,2022年一季度增长6.7%,上半年湖北经济增速达4.5%,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回顾十年改革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丝不苟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优势,提升省域治理效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必须更加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承担更大责任、实现更大作为、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