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地处谷城县五山镇西约2.5公里处,全村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近年来,堰河村坚持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19张国牌。各级领导、各领域专家、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有专家将堰河村的发展总结为“五山模式”的堰河样本。
激活村级“雁阵效应”,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树“头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乡村振兴,村党委书记是“头雁”,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以一颗赤子之心,28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咬定青山、艰苦创业、务实担当、敢为人先,奋战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培“群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堰河村有一个带动作用大、工作能力强、受到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好班子。各自明确相对职责分工,定岗定责,形成工作有人干、事情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加强“两委”班子担当意识和能力水平,培养村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每名村干部既是讲解员,又是导游、宣传员、服务员,还是两会成员。
育“雏雁”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实施让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情系农村计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在外能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归雁筑巢”,为堰河村带来新动能。堰河村“七贤八俊”“二十四能人”回归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不止的热情。
注入发展“源头活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堰河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业,以业富民。近30年来,堰河村从发展茶产业起步,逐步吸引全体村民参与进来,一步步完成了由“上山种茶”到“下山开店”再到“三产融合”的三步跨越,将资源变资产、愿景变实景。
以茶为基,生态兴村。堰河村以茶产业为基础和资源,深入推进“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游客”发展模式,按照“稳面积、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总要求,借力科技赋能,推行有机种植,做好“接二连三”的文章。已拥有1200亩茶园,年生产茶叶20万斤,成为了“绿色金山小银行”。
以旅为要,产业富村。用好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招牌,发展农家乐达52家,带动200余人就业,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余万元。成立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100%的农户加入,每年纯收入递增率都在25%以上。融资注册“堰河香”村级公共品牌,其农特产品被评为“灵秀湖北”特色旅游商品。以休闲、养生、悟道、探险、节会为载体,结合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乡土风情,发展形成了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摸索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致富路。
以教为媒,合作强村。堰河村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涵盖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和多条教学线路,吸引了各地党员干部到堰河村学习交流。基地年培训能力达5000余人次,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果,是党员干部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打通基层“神经末梢”,深入推进共同缔造
坚持制度先行,引导群众自律。不断健全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丰富和完善村规民约、章程制度,激发村民参与本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的热情,使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坚持“三会治事”机制,实行“三联共建”,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聚民心、抓发展、干事业的合力。
突出共同缔造,让群众参与。自省委提出“共同缔造”后,在结合既往经验的基础上,该村探索出“决策共谋聚民意、发展共建聚民力、建设共管聚民智、效果共评聚民声、成果共享聚民心”的围绕“五共”抓“五聚”的方法,不断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强化治理成效,学群众榜样。让群众盯着榜样干,坚持每年开展五个“十佳评选”活动,群众共同参与评选,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出全村五十佳代表,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讯员:高朝文 肖翔宇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