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课程《玩美工坊》,进行艺术创作。 受访者供图
“下午6点下班,赶到学校就得7点多,根本来不及接孩子。我们夫妻俩只能轮流请假接女儿。”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接送孩子放学是这个双职工家庭最头疼的事。跟刘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庭还有很多。为解决家长的接送难题、减轻家长负担,建议学校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2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新学期开学后,将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
记者采访了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的多所小学,发现学校在积极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也面临师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挑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解决。
难题1
谁来教?
跳芭蕾、踢足球、玩音乐创意、探索3D打印……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卢实小”)的校园里依然充满活力。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上海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进一步升级,下午3:30后不再强调家长“确有需求”,只要“愿意留校”,都可以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填补“空窗期”。
作为上海市黄浦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小学,卢实小一至五年级共有近1500名学生。该校校长虞怡玲告诉记者,本学期,97%的学生参与了校内课后服务。
对于家长关注的课后服务“谁来教”的问题,卢实小的解决之道是“双师资”,这也是让课后服务平稳运行的关键。虞怡玲说,目前学校已形成“主教+助教”联盟,即校内师资、外聘师资各占一半,学校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组织管理,外聘教师负责学生孩子专业能力上的培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已经开设课后服务的学校中,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老师、购买服务和社会机构等渠道。
与卢实小的“双师资”不同,珠海香洲区凤凰小学主要由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担任课后服务负责老师。据该校校长严文桂介绍,目前该校有417名学生参加午托及晚托,占全校总人数的26.61%。未来学校也将尝试引入第三方校外课后服务。
在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蔺龙燕看来,课后托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看管学生写作业,还要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蔺龙燕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课后服务一定要做到校内校外相配合,提供各种素质课程的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帮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比如非遗文化体验课,教学生制作毛猴。这类课程确实是教师能力范围之外的,需要聘请专业教师才能实施。”
此外,老师的压力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老师不只对学生负责,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要考虑老师的生活需要。”
难题2
教什么?
“学不到东西,还不如送到校外培训机构。”3月5日,在填写学校的托管需求调查表时,许女士有点犹豫,孩子在校托管只能写家庭作业,没有其他活动,也不能出教室。
“如何设计和选择适合学生的优质课程服务内容,是课后服务在具体落实中的难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设置好课后服务内容,尤其是“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学校落实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制度的基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表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提供了体育、舞蹈、美术等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则受限于师资、资金等只提供基本的看管服务。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天坛校区执行校长张莞霏介绍,学校开设了十几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包括朗诵、合唱、演讲、排球、田径等,基于南城特色,学校还邀请了北京琴书传承人,开展琴书社团。
这学期,卢实小97%的学生都参与了校内课后服务,课后托管的流失率几乎为零。校长虞怡玲表示,这源于学校提供的特色课程足够丰富。
据虞怡玲介绍,卢实小开展了16个线下课程、4个线上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拓展,课程包括芭蕾、足球、篮球、未来问题解决、音乐创意、好玩的数学、3D打印等,“孩子想学的都能在校内学到,学校提供了培养孩子爱好、兴趣的平台,家长无需花钱给孩子们到外面报课外班。”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帮助老师做好作业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虞怡玲说,作为上海市教委作业研究项目的项目校,学校也是在用研究的视角来做好课后托管,尝试用信息化手段,帮老师提升教学能力。
难题3
谁出钱?
“有服务就有支出,邀请专业更强、水平更高的师资让学生们受到更好的指导是需要成本的。”张莞霏表示,目前课后服务成本以政府拨款为基础,多出的部分则由学校承担。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服务还是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主导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主导,还有政策方向上的指导,学校要承担相应的基础投入,同时也要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多地发布的中小学课后服务相关政策中,均强调了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也鼓励探索课后服务多元化经费分担机制。
其中,深圳明确,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保障,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预算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作为控制数。
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课后服务;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属于教育服务,但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要强调其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政府应该介入和承担责任,把课后托管纳入公共服务领域中。首先,为学校提供经费保障,让老师的额外付出得到回报,“小学生课后托管的经费来源应以政府拨款补助为主,实行价格控制和财政补贴。同时,还需要明确课后服务的内容边界,并对服务内容及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服务质量。”
作者:戚望 刘洋 吴苹苹 冯琪 杨菲菲
来源:新京报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