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受理诉讼案件数量在2016年、2019年先后突破2000万件和3000万件关口的情况下,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特别是民事诉讼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15年后首次下降。”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最高法工作报告中作出以上表示。
报告显示,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9347件,审结35773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080.5万件,审结、执结2870.5万件,结案标的额7.1万亿元。可见人民法院在化解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从绝对数量看,案件仍然不少。可喜的是,案件总量已开始出现拐点。
以往,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案件容易被法院拒之门外,当事人有苦无处诉。近年来,立案登记制改革让法院立案大门彻底敞开,有案不立已经成为历史。这也导致近年来各级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大增。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纠纷。经济越发达,案件量往往会水涨船高。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法院多年来的收案量,就稳居全国前列。有了矛盾找法院,也从侧面印证了民众权利意识、法治观念的提升。
但是,随着收案总量节节攀升,不少法院因案多人少已“不堪重负”,“5+2”“白+黑”成为常态。
打官司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和相对高昂的成本(如案件受理费、律师代理费),对于很多人来讲可谓劳神费力,很不“划算”。在法官数量不可能一直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让矛盾纠纷得以化解,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
2019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确立为人民法院一项重点工程。
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郑重宣布,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正是得益于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建设,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
最高法报告附件中对此进行了说明:“进入法院的纠纷数量实际上是上升的,但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诉前化解的纠纷数量增加了191%,大量纠纷在立案受理前就分流了,所以案件数量出现下降。”
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9年以来,全国45%的中基层法院案件量增幅出现下降,16.6%的中基层法院案件量同比下降。
人民法院具有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救济权利的功能。各级人民法院前移解纷端口,下沉解纷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
在线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已经与中国证监会中国投资者网、全国工商联商会调解服务平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网等实现对接,并完成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平台入驻工作。一张覆盖多部门的调解网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大。
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工作日平均每分钟就有66件矛盾纠纷进行调解,每天有1.7万件,也就是不到2秒钟就有一件案件成功调解在诉前。
在线下,各地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城乡治理体系,将法院解纷职能嵌入基层解纷网络,让大量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在萌芽。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马善祥的“老马工作室”等67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入驻法院参与调解工作。全国各级法院多元解纷区、在线调解室、自动繁简分流实现全覆盖。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诉权,对于调解不成或者不愿接受调解的,案件会在法院内部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
为什么过去一年来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成效如此明显?除了人为重视、各界积极参与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解更加契合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和为贵,这是中国人最珍视的传统价值之一。不到万不得已,很多人不会选择对簿公堂。
当法院为你提供了一种不伤和气的可能选择时,试问谁不会去试一试呢?
对于案件量的拐点,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过去一年疫情的影响。诚然,因为疫情,现场到法院打官司的群众变少了。但是,近年来智慧法院的建设,已经让在线诉讼更加简便易行。很多立案服务实现了“零距离”“不打烊”“指尖办”,疫情之下,智慧司法的“红利”尽显,成为中国司法的一张亮丽名片。
可以说,调解既契合了当今世界司法领域的积极趋势,更是人民司法传统的充分表达。案件量尽管已经总体下降,但是此刻绝不能松口气、歇歇脚。要充分研判案件数据,为经济社会运行提供有效参考。还要进一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解纷无忧,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 编审: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