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悄然而至,记者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看到,一块块腊货挂在农家门前,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堰河腊蹄现在远近闻名,每到年关供不应求。一年一度的乡俗年货节上,全村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
从一个曾经依靠救济粮度日的贫困山村,到如今流金淌银的绿水青山富裕村,堰河村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脱贫致富小康路?
上个世纪末,堰河村村民吃粮靠供应,被称“布袋队”;用钱靠砍山,被称“斧头帮”;住房干打垒,被称“泥巴窝”。
“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提起堰河村的过去,人人摇头叹息。
堰河村土地80%以上是山地,优势在山,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与其砍山、毁山,不如养山、护山。
1992年,年仅29岁的闵洪艳当选堰河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堰河村想要发展,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人在、山在、绿色在!闵洪艳向生养的土地暗暗发誓:“一定要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发展茶叶产业,建设绿色家园”成为全村老少的共识。
1993年农历腊月,天寒地冻,一尺多厚的土石层硬得像石头一样。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用钢钻钻、用铁锤锤、用铁锹撬。大伙双手冻得红肿,鼻子、耳朵冻得长了疮,饿了只能啃点冷馒头,但没有一个人退却,一直干到农历腊月二十九。
看着大家忍饥挨饿地干,时任村干部任安强把自家养的唯一一头猪杀了,拉上山给大伙吃。“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冬闲复夏闲,三冬又三夏,全村群众战天斗地,拼命苦干,从几十亩到上千亩,一片片荒山坡披上了绿装,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3000多亩。
茶叶产业很快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们种茶、采茶、制茶、卖茶,逐步摆脱了贫困,为堰河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随便走进堰河村一户农家,柴草入园、垃圾入桶、家畜入圈,到处干净清爽。
早在十几年前,堰河村就启动垃圾分类:废纸、烂布头、废塑料等“干垃圾”放在纸箱里,茶叶根、剩饭菜等“湿垃圾”放在塑料桶里,有害的农药瓶、废电池等单独放置。当时仅用了一个月,村貌就大变样,垃圾分类也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山绿了、河清了、村美了,来堰河村休闲游玩的人多了起来,生态致富的小康梦就在堰河人的眼前。
村干部看准商机,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让更多的人搭上乡村旅游的致富快车。
2005年4月18日,堰河村第一家农家乐“银杏山庄”正式营业。腊蹄、土鸡、野菜、锅巴饭……天然的食材、朴素的烹饪方式,地道的农家味道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随后,堰河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过腊八节,吃百家宴”“打年货,到堰河”,每年举办的堰河年俗文化节已成为谷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堰河村名声大了,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村里成立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组织起来,对全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和包装,哪怕是一道菜的价格,也由合作社统一来定。“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达10万元”,堰河人“四个一”的小康目标早已实现。
新时代,新愿景。“村里有银行,家庭有资本,户有研博生,个个当能人,出门坐房车。”闵洪艳信心十足地说,“到2035年,堰河村一定会实现从‘四个一’到‘五个有’的美丽蝶变。”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严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