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谷城文旅故事:承恩寺里玉碣碑

©原创   2019-11-06 14:22   云上谷城

谷城茨河有一座狮子山,狮子山又叫万铜山,万铜山下有千年古刹大承恩寺,承恩寺里有一座龟驮碑,龟驮碑也就是玉碣碑,碑上记载了明英宗朱祁镇与襄王朱瞻墡互为感恩的故事。但您知道吗?佛家寺院里为什么会有一位藩王的功德碑呢?

朱瞻墡是明成祖朱棣的三世孙、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英宗朱祁镇的皇叔,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按照皇家规制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封王爵,宣德十年(1435年)就藩长沙,正统元年(1436年)迁国襄阳,成化十四年(1478年),朱瞻墡仙逝后葬于承恩寺以南的五朵山,谥为“襄宪王”。大承恩寺之前名叫“广德宝岩禅寺”,初始名叫“宝岩寺”。

朱瞻墡就藩长沙之前就十分羡慕襄阳广德寺及其美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造访。在长沙呆了不到一年,襄王府就于正统元年(1436年)迁到襄阳城.正统八年(1443年)朱瞻墡在广德寺改建的水陆崇圣殿中,造毗卢遮那佛一尊,泥塑彩绘,座至焰光高达十米。第二年(1444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游览了本寺,对其峰峦环拱、地幽境秀的风貌赞不绝口。

话说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不顾众臣阻拦,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此为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英宗北狩后襄阳王朱瞻墡力排众议,上奏皇太后立皇子朱见深为帝。但因交通闭塞、路途遥远,等到奏疏到京时,英宗之弟朱祁钰已上位八天,并遥尊其兄为太上皇。随后,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太上皇朱祁镇,被瓦剌送还大明朝廷。回朝后的朱祁镇又被景泰闭于南宫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襄王朱瞻墡多次劝诫景帝善待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在朝臣和襄王的内外合力下,英宗复辟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此为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夺门之变”。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宫中发现了皇叔朱瞻墡的两道上书,被其忠君报国之心感激涕零,于是先后两次请皇叔进京触膝而谈,英宗还以《岘山汉水赋》《襄阳四景歌》相赠。其间,应皇叔之请,英宗把广德寺以南的五朵山赐为其百年归山之地,并改其山为“永安山”。天顺五年(1461年),英宗把广德寺赐为襄王府的家庙,改其寺为“大承恩寺”。

天顺八年(1464年),两次为帝的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成化十四年正月十六日(1478年2月18日),第一代襄王朱瞻墡去世后归葬于永安山,现在的千峰庵就是朱瞻墡的众位王妃当年为其守灵之处。就在他仙逝的前两年,宪宗皇帝朱见深给王府家庙赐赑屃玉碣碑一座,碑首上刻“敕赐大承恩寺碑记”,碑文记录了承恩寺的来龙去脉以及皇帝对襄王的眷爱,文中期盼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的感恩情怀无以言表。不仅如此,宪宗朱见深还为皇叔祖的王府家庙敕建钟楼并赐万斤铜钟一口,其文就刻在玉碣碑之阴。

这座距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的“龟驮碑”一直就矗立在承恩寺内的放生池旁,它记载了明中叶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研究明代由盛及衰的重要实物资料。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今天,煌煌大明王朝早已经淹没于历史的缝隙。但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承恩寺,仍然有许多的历史之谜有待我们深入挖掘。我们真诚地欢迎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们来这里实地考察,和我们一道共同探究大承恩寺深厚的历史文化。

作者:李富平

责任编辑:邓植元

编审: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