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一名十七八岁的河南姑娘来到谷城县曲剧团学唱戏曲,从台下到台上,从县城到乡村,从学员到骨干,凭借满腔热情和执著追求,逐渐成长为研究、保护、传承谷城民间文化的行家里手,她就是谷城县文化馆馆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春阁。
出生戏曲之乡的李春阁,13岁就在学校接受专业训练,字正腔圆,表演力强,深受老师喜欢。
1983年,她随老师从老家淅川县到谷城县交流学习,被谷城县曲剧团负责人“看中”,作为戏曲人才引进。“听说要到外地,母亲根本不同意,老师上门做了好多思想工作,才放人。”李春阁回忆说,初到剧团,不知所措,就跟老一辈的戏曲师傅挨个请教,跟着学唱和表演,慢慢摸出了门道,胆子大了,也敢在众人面前登台亮相了。
经过勤学苦练,李春阁很快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经常下乡进村表演,可以说“圈粉”无数。
1992年,仙桃市一个剧团听说她不仅戏曲唱得好,而且能歌善舞,是不可多得的全才,想“挖人”,开出的工资是当时李春阁工资的2倍。李春阁婉言谢绝,“我对谷城文化有感情,对谷城群众有感情,就想扎下根来,实实在在干出一点成绩。”
后来,李春阁在谷城安家,结婚生子,始终在文化事业上坚守打拼。
2007年,她从县曲剧团调任县文化馆馆长,并兼任新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抢救和保护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个个都是瑰宝,个个都要绽放光彩。”为了不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李春阁一上任就跟同事一道,一头扎进普查工作中。
紫金山歌是流传民间的歌谣,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老一代歌手年岁渐高,年轻人又不愿学,山歌面临失传的窘境。2008年,李春阁听说紫金深山里居住着一位“山歌王”,先后4次翻山越岭,前去收录词曲和音像资料。
几年下来,她抢救了完整的紫金山歌149首。2009年,紫金山歌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花空心奎面200多年前就已驰名荆楚大地,清乾隆年间被纳为贡品。由于多种原因,石花奎面工艺也面临失传。李春阁几经周折,费尽心力,6次前往传承人家中说掏心窝的话,成功收录了奎面制作工艺素材。2009年,石花空心奎面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越调是独具秦风楚韵的传统戏剧,为湖北少数几个能演大戏的剧种之一,对多个戏剧艺术有深远影响。在李春阁等人的抢救挖掘下,2014年,湖北越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李春阁的优秀代表作《打金枝》曾获全省首届群文系统业务技能大赛金奖和全省地方戏曲比赛三等奖。
多年来,李春阁带领的团队,访遍谷城山山水水,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000余条,调查收录相关项目300多项,为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寒暑易节,四季轮转,李春阁一边演出、一边“拾遗”、一边培养接班人,不变的是一颗对民间文化持续深入探索的初心。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李春阁被评为湖北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作者、首届襄阳市隆中文化名人。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