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楷模】王常娥:25年,朴实言行演绎孝行大义

©原创   2019-08-22 11:04   云上谷城

王常娥与两个侄儿在一起

王常娥带着儿子照料舅舅

生活给她磨难,她报以微笑;生活给她艰难,她报以坚强。25年来,她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她是谷城县城关镇谢家营村的王常娥。

带瞎舅出嫁,“她就是我的亲闺女”。

西河是谷城县第四大河流,位于南漳、保康、谷城三县交界处。一年四季清澈的溪流从山上奔流而下,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家住西河北边保康县过渡湾镇西邦乡的王常娥在四邻八乡里是出了名的漂亮,心灵手巧,勤快贤惠。

王常娥20岁的时候,上门求亲说媒的络绎不绝。她“必须带着舅舅一起出嫁”的要求,吓跑了很多上门提亲的。

1995年春,55岁的舅舅突发眼疾,从开始混沌不清到后来完全失明。王常娥想方设法为舅舅治病,带着舅舅四处求医,没有钱,就在山上挖黄姜、野生天麻;在房前屋后种木耳、香菇,给别人帮工;向医生请教,学会打针,自己在家为舅舅输液......王常娥先后为舅舅的眼疾花去了9700多元,还是没有效果。那时的9000多元钱,能在县城边买一套房子。

“舅舅5岁,我妈3岁时,他们就没了爹妈。舅舅吃糠咽菜把我妈养大,供我妈读书、帮我妈成家,而他自己一辈子没有成家,把所有的心都放在我妈和我们姊妹4个身上。我结婚就这个条件,带上舅舅。”西河南边赵湾乡方家坪村的王世立接受了这个这个条件。

放着富裕的人家不嫁,非要一头扎进家徒四壁、还欠了一屁股债的穷窝。“就凭他接受我一定要带舅舅出嫁这一点,我非常满足,更何况他的心眼特别好。”1997年农历九月初八,王常娥搭乘一辆拖拉机,载着盲人舅舅和几件衣被,成了王世立的新娘。婚后,王常娥夫妇把双眼失明的舅舅接到家中赡养。这一养,就是20多年。

2010年夏天,共同努力的王常娥夫妇在谢家营村买了房,带着舅舅从山里搬到山外新家。舅舅比在山里变了许多,脸色红润,体重增加,人们不时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舅舅常对乡亲们说:“常娥就是我的亲闺女。要不是她,我说不定早就死在山里了。”

2018年,王常娥为舅舅盖了70多平米的新房,加上购置家电,共花费7万多元。可还没等搬进新房,舅舅中风住院,左半身偏瘫毫无知觉。在医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200多斤的舅舅每翻一次身,王常娥都得请人帮忙,常常弄得一身汗,依然无微不至地照料。出院前,王常娥专门买了能升降能调温度的气垫按摩床,还在舅舅寝室里新装了空调。

出院后,王常娥照顾得更仔细:每天用热水擦拭两遍身体,喂三次饭六次水,按摩三次……把医嘱落实得滴水不漏。出院快一年了,舅舅没得过一次褥疮,没有一次感冒,医院回访的医生都对王常娥表示佩服。

养侄儿成人,“小妈比我们的亲妈还要亲”。

丈夫王世立有姊妹5个,他是老幺。大哥30多岁时精神失常,媳妇去世,留下王仲戎、王仲涛两个儿子,都跟着奶奶和小爹王世立生活。王常娥刚进门就要当“妈”。

两个孩子分别在6岁和3岁时失去母亲,在这个比自己大7岁、10岁的像姐姐一样的“妈”身边,缺失9年的母爱一下子把他们包围了。

刚结婚时,王世立还欠买房子的外债5000多元,家里有6口人需要吃喝:婆婆、舅舅、王常娥夫妇、王仲戎兄弟俩。王常娥夫妇这两个“劳力”做了分工:王世立外出打工挣钱,王常娥在家操持家务,侍候老小。为增加收入,王常娥早出晚归,只要能挣钱,什么活都干。家里家外、田里地里、林里扒里都留下王常娥辛勤劳作的身影;每年养两三头猪、一二十只山羊、几十只鸡,农忙时操持十几亩山地,农闲时砍竹子、挖药材、倒腾些山货,每天都是两头不见天。

她去山上砍竹棍、砍柴、挖药材卖钱,手上、胳膊上留下不少伤痕。每一处伤,弟弟王仲涛都能讲出一个故事。

在王常娥两口子的努力下,一家的收入慢慢增加,欠的账慢慢还清。王仲戎兄弟俩从碗里越来越多的细米白面,越来越少的红薯、苞谷糁中,看到了王常娥给家里带来的变化。王常娥没有告诉兄弟俩,因为没有技术,王世立在外挣的钱并不多,家里的支出大部分是她双手刨出来的;也没有告诉他们,从钱到粮东挪西借的心酸。

“小妈赚钱不容易,但对我们从来不小气,供我们读书花了不少钱。她付出了多少,我们无法计算。”哥哥王仲戎细数着这些年的花销,眼眶慢慢红了起来。

虽然家境有所改观,两个侄子初中毕业之后,王常娥再也没有精力供他们读书了,心里一直非常愧疚。2000年、2003年,兄弟俩初中毕业,王常娥托人让王仲戎参军、让王仲涛学厨师。兄弟俩几经闯荡,如今都在广州就业,结婚成家。

你养我大,我养你老。有了收入之后的两兄弟,经常要给王常娥钱,但都被她以他们刚成家立业、花钱的地方多等理由拒绝了,一次也没有收过。不甘心的两人,总把钱藏在家里,然而这种“捉迷藏”的游戏一次都没成功过,每一次都被王常娥发现把钱退回去。

2010年,王常娥借钱买房子,哥哥王仲戎偷偷给小爹王世立打了1万元钱。王常娥得知后,把丈夫批评一顿,年底卖猪后立马把钱还给王仲戎,“仲戎要结婚,花钱的地方更多”。

为了兄弟俩,为了一家人,王常娥把生育二胎的时间向后拖了又拖。两个侄儿表示以后要为小爹小妈养老,两个侄儿媳妇也对小爹小妈敬重有加。“谈恋爱时,小涛就说了小妈的无私、善良和大义。结婚后,我和嫂子发现小妈很好相处也很大度。”王仲涛的媳妇廖艳平操着广东口味的普通话,说出了他们妯娌俩的心声。

侍候瘫婆母,“接这样的媳妇,我前八百辈子修来的”。

1998年6月,王常娥大女儿满月的第三天,婆婆突然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无疑给刚刚晋身为妈妈的王常娥兜头一盆凉水。平时婆婆还能给她帮点忙,让她多点时间在外挣钱。婆婆这一病倒,给她本就是一团乱麻的生活又多绕了几圈。

刚强的王常娥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顾产后虚弱、急需补养的身子,她挑起苦难家庭的重担:安排丈夫出去打工,自己在家搞种养、搞副业;一如既往的照顾舅舅、侄子,接济大伯哥,帮娘婆二家拿主意。只是她自己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干的活更多更累了。

家里要喂猪放羊、老人催小孩闹、要操心两个侄子的学费和上学带的粮食、又要忙田里地里,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最难的是没人帮忙。家里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啥事都是我一个。”多年后,平静的谈着当时的情况,王常娥好像是在说别人,完全忘了那时的忙乱、疲惫和辛苦。

婆婆瘫在床上,王常娥买不起尿不湿,就到邻居家亲戚家要来旧衣服旧被面,撕破后洗干净给婆婆当垫布用。夏天太阳晒,冬天烘罩烤,在房子周围晾晒的“万国旗”成了一道风景。王常娥一天要洗几次垫布,有时一洗就是几篮子。她的槌衣声迎来旭日,又送走夕阳。夏天好一些,冬天就难了。那时候留下的冻疮印子到现在还留在手上、胳膊上。

困苦、辛劳中,时间一去就是三年。三年里,她给婆婆翻身喂饭、端屎倒尿,历经苦难。病重的婆婆一夜夜的睡不着时,她就坐在椅子上抱着婆婆,与婆婆睡一阵醒一阵地唠家常,清晨一早再起来接着干家务、做农活。一直到2000年中秋节后,婆婆脸含笑容在她的怀里去世。

“我妈去世时,我还在外头干活。等我回来已是三天之后,媳妇早已把我妈安葬好了。”因为王常娥收养侄子,侍奉婆婆,操持家务,在家里付出了很多,丈夫王世立对媳妇敬爱有加,对别人戏谑他有“妻管严”,他笑而纳之:“能接到这样的媳妇,是我前八百辈子的修行。如果有下辈子,我来做她的老婆,还这辈子欠她的情”。

热心助乡亲,“她是我们村最能干的姐妹”。

2004年,两个侄儿工作相对稳定后,王常娥生育二胎的计划终于提上日程。也许是在月子身体留下亏空,也许是常年劳累造成营养不良,儿子从小身体就很差。为给儿子看病,听到有哪里医生好王常娥就带着儿子往哪里跑。

2010年,王常娥借钱在谢家营买了房,从山里搬了出来。山里种植养殖的经验用不上了,在山上挖、砍、刨的手艺没用了。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谢家营热心肠的左邻右舍手把手教她点早苞谷、种地膜花生、两段育秧,看她忙不过来,有时也帮她照顾舅舅、喂鸡喂猪。很快,王常娥和邻里打成一片,也成了种植庄稼、养殖家畜的一把好手。

“她是家里的主心骨和顶梁柱,是我们村最能干的姐妹。时时处处都能走到人前,屋里屋外都操持的井井有条。”十年相处,村妇联主席对王常娥赞赏有加:“种一二十亩田地,喂两三头猪,养一百多只鸡,有时候还放几只羊子。我们都不知道她是从哪儿来的精力。”

在家里繁忙之余,王常娥还经常帮助邻居,张家什么时候栽秧李家什么时候割谷,她都一一记在心里,只要有时间,不用请不用催,她一准儿出现在邻居身边。周围邻里或多或少的都得到过她的帮助。邻居陈家华70多了,隔她家有100多米。去年陈家华住院一个多月期间,王常娥主动给他喂猪喂鸡。“比我自己弄得还好”,陈家华十分感激。

搬出山后,女儿成绩不断提高,考上大学,当上学生会干部;儿子身体逐渐康复,懂事听话上进。在王常娥看来,乡邻们的帮助作用很大。她力所能及回馈乡邻,就是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三十多年,早起晚睡、长期超负荷的劳作,让王常娥患上心脏病和肩颈病,45岁的她看上去比同龄人大上不少。但她的仁、义、孝、爱也被时间铭刻,被四个儿女美好地传承下去。

2018年年底,王常娥被评为“谷城楷模”。大家都说,实至名归。

通讯员:空谷鸟音 梁正权 贺健

责任编辑: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