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道,一位平凡而朴实的乡村教师,在谷城县五山镇黄龙沟教学点,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兼任保育员、炊事员,用粉笔年复一年地默默书写了自己的36个春秋,多次荣获“五山镇优秀共产党员”、“谷城县优秀教师”“襄阳市骨干教师”、“襄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黄龙沟教学点曾是一所拥有百余名学生的完全小学。1983年7月,高中毕业的张华道毅然放弃当村干部的机会,回乡做了一名民办教师。2006年秋,学校变成单人教学点后,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来,因为单人教学点工作繁杂,而且很孤独,一日三餐无着落。张华道却自愿留守,成为这里唯一的老师。
张华道说,初为人师时,完全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尊崇和膜拜,在36年师生的晨昏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结难于割舍。
这里虽然是个小教学点儿,但是一切作息时间都很规范,张华道用手机定了铃声,上下午各三节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简单而庄重,孩子们齐唱国歌,张华道亲自升旗。有时候,村干部和家长也来参加,个个都庄严地行注目礼。体育、音乐、美术课尽管不是很专业,但是每周都上。五个孩子三个年级,体育走队形、跳绳、乒乓球、跑步等,他都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而音乐课上的学唱儿歌、童谣等都涵盖了遵守纪律、讲卫生等多个方面。
大山里的孩子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张华道的妻子说,他心里只有学校、工作和学生,就是装不了自己的家,好像家是他的累赘。
单人教学点工作繁重,从周一至周五没有空闲,所带年级多、科目多。张华道每天早早到校,打扫卫生,给学生烧开水;午餐简单将就一下,多数情况下都是鸡蛋或青菜下面条;下午放学,他要把孩子一个个交给家长,家长来晚了或者不来,他就骑摩托车把孩子送回家。有一次临近放学,突然下起了大雨,河水暴涨,漫过桥面,学生无法回家。这时,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裤子,把学生一个个背过桥,送他们回家。学生安全到家了,而他却衣服湿透了,冻得直发抖,后来还大病一场。
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教师们也陆续离开,只有他坚定的留了下来。
学生家长赞叹道:在黄龙沟村小学他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炊事员和娃子的家长,把娃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1993年春节,张华道在外经商成了大老板的高中同学回乡,劝他弃教经商,他却平淡地说:“这些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虽然清贫,但我从来不悔.....”
学生家长感激地说,张老师亲自接送留守的娃子上学、放学,还不时掏出自己的钱包,给她们买文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华道忙于事业无暇顾家,他爱人却不幸得了癌症。突如其来的打击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击碎了张华道的心。妻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2006年查出患有乳腺癌中晚期,病情非常严重。他毫不犹豫地签了字,立马做了手术。手术费和化疗、放疗费共计花费五万多元,弄得他倾家荡产。前年,妻子又查出患有糖尿病和胃病,每月医药费就得数百上千元。而他本人身患多种疾病。每当犯病时,他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更不用说干其他事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和自身病痛的折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没有倒下,强装笑脸,仍然乐观向上、继续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他的学生说,张老师是“钢铁侠”。有几次他感冒发烧了,把吊瓶扛到教室里,一边输液、一边上课。
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和做过的事,张华道说,我无怨无悔。爱是老师工作秘诀。一个好的老师,只有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教师这光荣的称号。
几间教室、一个老师和几个学生,就是这个教学点的全部。当年满头青丝的张华道如今已是白发斑斑,孤独、寂寞和单调一直陪伴着他们。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张华道走过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从朝气蓬勃的青年走到年近花甲。他就像一支闪光的红烛,照亮着孩子的心灵,照亮着知识与希望。
谷城融媒体记者 田 强 任艳 赵蕾
责任编辑:魏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