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苏徐州举办2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经网上展示宣传、网友点赞评议,10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平民英雄、凡人善举成为网上热点,温暖了社会。其中,湖北上榜4人,分别是:深山领头修路23载的“脱贫铁人”郑学群;带着全村人致富的村支书闵洪艳;32年坚守一线的女环卫工柯调喜;为科研奉献一生的地质学家李德威。
2月份,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共收到网民举荐的好人好事线索176万余条,页面浏览量超过3600万。2008年以来,中央文明办依托中国文明网在全国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形成了月月推、月月评、月月有好人的良好态势,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争当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
人物故事:
闵洪艳带领村民,把堰河村从“穷山”打造成“金山”,把穷山村发展成亿元村,该村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1981年,高中毕业的闵洪艳回到堰河,做村小组的会计。1992年,29岁的闵洪艳走上了村支书的岗位。那时,堰河村没有产业,村里欠着十几万元的债务,老百姓就靠砍伐木头养家糊口。
他提议开发茶园,村民积极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闵洪艳什么也不说,自带干粮上山修茶园。每到周末,他还把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也带到山上帮忙。慢慢地,党员们上山来了,全村200多位劳动力也上山来了。几年下来,闵洪艳被烈日风霜变成了“闵黑子”。
他还坚持生态发展,挖掘村里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搞农家乐。他采取三个“三分之一”(即发展旅游项目、吸纳旅游服务、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带动10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2017年,堰河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营收8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幸福村”。
人物故事:
郑学群不甘贫困、自力更生,带领乡亲们劈山修路、发展产业,被誉为“脱贫铁人”。
1992年冬,郑学群、向方珍等4个人背着一头生猪,早上五六点钟出发,走到殷家河的一个坎上,几个人想把生猪放下来,换个手,一不小心,向方珍连人带猪滚下了一道陡坡,生猪当场摔死了,向方珍摔成了重伤。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郑学群。
1995起,郑学群带领32户村民夜以继日、不分寒暑,用肩挑背驮开启“马拉松式”修路攻坚战。他为修路花费20多万元,欠下16万多元的外债,还导致右手手指骨折,大腿皮肤严重高温烤伤,右耳丧失听力。历时20余载,他们终于修通了5.7公里道路,彻底改变了大山的交通条件。
2009年,郑学群栽种核桃450亩、6000多株,成为全县发展核桃产业的第一大户。他还带头发展畜牧业,每年出栏山羊60多只、肉牛10多头,2017年家庭年收入达12万元,从低保户成为脱贫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贫困户、低保户纷纷开始发展高山蔬菜、核桃、山羊等产业。
除此之外,郑学群还义务赡养一位独居老人15年。那是2003年的冬天,郑学群路过老人邓大万门口,发现他的房子已严重朽坏,老邓冻得瑟瑟发抖。郑学群二话没说,把老邓接到了自己家里。从这一天起,郑学群夫妇对这个老人就像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如今,70多岁的老邓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人物故事:
从组长到班长,从班长到路长,柯调喜在环卫工的岗位一干就是32年,用一把扫帚扫出了不凡的业绩。
1986年12月,21岁的柯调喜来到环卫处。从那时起,她的床头总放着两个闹钟,生怕误点迟到。她工作卖力,脏活苦活抢着干,深受领导同事喜欢。1991年,单位推选她任班组长。逢年过节,班组里同事只要家里有事请假,她从来一口答应去顶班。所以,新春佳节,总能看到她在马路边忙碌的身影。儿子小时候总问:“妈妈,过年都是爸爸妈妈做好吃的,还出去玩,你为什么总上班?”她哄孩子说,等妈妈忙完了,也带你去玩。哄着哄着,孩子长大了,忙碌和奉献,依旧是她工作的“关键词”。
2016年,黄石创卫攻坚,整个春节,她没有休息一天。9月,创卫进入关键阶段,颐阳路段由21小时保洁改为24小时保洁。她每天凌晨3点起来跟踪普扫,晚上11点在路上检查保洁工作。这期间,她在捡拾垃圾时,为避让迎面而来的出租车不慎摔倒,当时她以为没事,晚上9点回家,才发现手肿得不能动弹。最终,被确诊为骨裂。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和姐妹们齐心协力,颐阳路段顺利通过验收,成为西塞山区“市容美好示范路”。2017年,黄石市获评“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现在,在柯调喜的鼓励下,她的儿媳也加入了扫马路大军,两代接力续写“马路情缘”。
人物故事:
他研究青藏高原25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在大地构造、地震、干热岩地热能等领域努力探索,助力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生命弥留之际,他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愿。他是大地之子,最后魂归高原。
从1990年到2015年,李德威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相关地区的山山水水,总计行程超过8万公里。
为了制作西藏定结县和陈塘区的地质图幅,他在5000多米的山上“安营扎寨”,吃冷饭冷菜,忍着缺氧头痛入睡。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2011年以来,他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等独到见解,并将创新理论应用于海南干热岩勘查实践,在海南澄迈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教学工作中,李德威对自己近乎苛刻。2008年8月,李德威带着博士生高成等5人,来到西藏做地质教学与研究。一次,李德威对一个地质数据放心不下,决定再到野外核对。“李老师一直到深夜都没有回。”学生高成回忆:“第二天早上醒来,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回来了。”
今年9月14日,李德威因病去世。“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成为他生命里最美誓言。9月27日,按其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向清澈的拉萨河。
(来源:湖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