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退休干部返乡建书院惠乡梓 带活乡村阅读

2018-08-03 17:21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李璐  

(葛振在指导孩子阅读。)

在湖北,一批从乡村走出去的文化人,退休后回到老家,建起书屋,鼓励更多乡亲用知识改变命运。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发行处处长邓世清介绍,该省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乡贤的文化示范作用,通过将其设立的书院纳入农家书屋管理范畴,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引导村民们多读书、读好书,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贤葛振: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希望更多人从读书中获益。

乡贤段如意:我这一生都在以文谋生,希望更多的人靠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暑假,孝感市方略书院的管理员葛振,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上午8点半开门,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半,其间,他招呼大家伙儿看书,也偶尔提些阅读建议。“附近朋兴中学的学生,以及朋兴乡丹阳古镇社区的居民常来看书,我会给他们推荐适合的读物,并教一些阅读的方法。”

16岁入伍,从军38年,官至师级干部,葛振本来可以在大城市安度晚年,却选择退休后回到家乡,开办书院。2015年,葛振和妻子朱美黛筹资260余万元,在孝感市北郊凤来路创办了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的方略书院。葛振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书院现有藏书3万余册,刊物100余种,图书以传统国学、青少年读物为主。“我和妻子都是爱学习的人,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书院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从读书中获益。”葛振说,为了帮助读者读好书,他还建立网上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介绍好书,并推广优秀的学习方法。

在老家建设一个书院,也是段如意的“乡村文化梦”。“我这一生都在以文谋生,我希望更多的人靠知识改变命运。”1983年,段如意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英山县南河镇王家道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此后,他在不断学习中,一步步成长为英山县文化局局长。2012年,退休回乡的段如意拿出20多年收藏的1.5万册图书,并向儿女借款60万元,建成“英山农村如意书院”。

在这栋三层、近800平方米的书院中,图书按学科分门别类摆放,既有《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等文学经典,也有适合村民阅读的农技科普书籍。“王家道村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来看书的读者数量并不算大,但自开张起,这里每天都有人来借阅,从未被冷落。”段如意说,他希望如意书院能像岳麓书院般代代传承,成为乡村文化中的一片绿洲。

乡贤叶华程:希望所有人都能读好书。

乡贤毕志伦:我想把自己从书中走出的一条路,带回家乡。

(孩子们在谷城黄畈劝学图书馆选书。)

(谷城退休干部叶华程与孩子们一起看书。)

叶华程也是湖北乡贤建书屋的代表。1979年他通过高考离开农村,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工作。多年前的一天,叶华程回到老家襄阳市谷城县黄畈村,当看到一群小孩围看大人打麻将时便问,小孩怎么学这个?其中一个孩子回答:“不看这看什么?”叶华程说,可以看书。那孩子仰头问:“看书?在哪看?”叶华程一时愕然。

这次经历促使叶华程思考农村的阅读设施建设。2015年,他自筹资金,在黄畈村建造“劝学图书馆”,供乡亲免费借阅。目前,该书屋拥有图书8000余册,包括哲学、历史、文学以及青少年通俗读物、农业科技图书,还有专题音像制品等。“我这一生平凡,犹如沧海一粟,但无论何时都没有放弃读书。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读好书。”叶华程感慨道。

麻城市木子店镇细石岭村的后山书院,也为山村带来了书香气。2017年,在宣传文化战线耕耘多年的毕志伦,退休后捐资50万元,在老家毕家河的后山下建起书屋。这座400平方米、可藏书5万余册的后山书院落成后,各界朋友闻讯纷纷赠书,不到一年时间,收到赠书万余册。1947年出生的毕志伦,长期从事新闻、文艺、理论宣传工作,曾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湖北日报社社长,他说:“我想把自己从书中走出的一条路,带回家乡。”

后山书院建成后,为小山村带来了一场“学习革命”。毕宗源在外打拼多年,为找份理想的工作,他辞职回家自修,后山书院成了最佳学习地点,“近段时间的学习,看细伯(指毕志伦)的著作,给我成长的养分。”毕宗源此后通过考试,成为镇政府的一名党建+扶贫指导员。为增长知识,早日脱贫致富,细石岭村村委会干部也领头学习,并给党员干部讲课。“要改变大家的思想,得先改变自己。只有强起来,致富路上才不会掉队。”细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毕红平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