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丛立与扶贫干部交谈)
家住五山镇西湾村2组的王丛立和父亲王兴牛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丛立在1岁多的时候,因高烧不退,患下小儿麻痹症,已46岁的他身高不足1米,双腿仅有小孩胳膊那么粗,无法伸曲,只能下蹲用双手提着脚脖助力行走。虽行走困难,但他自强不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幸福的生活。
王丛立自小就发现了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同龄的小孩能跑能跳,自己却像软面条一样“趴”在地上;年长的哥哥已经能帮着父母做农活,自己却有心无力地默默看着。
但自懂事以来,他还是用孱弱的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做饭、打扫卫生,他都足足需要大半天。但慢慢地驾轻就熟,如今做这些都不在话下了。
转眼间,哥哥已成家立业。王丛立深觉自己是个“包袱”,会拖累哥哥。于是,他主动提出“分家”,和父母一起居住,哥哥随妻子搬到了石花。已是捉襟见肘的家庭,少了哥哥这个硬劳力,更是穷的“叮咣响”。
王丛立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更加勤劳。虽没有条件上学读书,但他从别的孩子那儿“剽学”了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文字,即便如此,他自己摸索学会了修补鞋子、维修自行车等简单的活计,也算有了养家糊口的本事,基本能养活父母和自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摩托车、汽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维修的活儿越来越少,王丛立的“小摊儿”也难以维系。
2011年春节,王丛立的哥哥一家回到老家团聚,王丛立也谋划着重新找个工作,可持有二级残疾证的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经打听,位于石花镇杨溪湾工业园的湖北谷城县东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企业,为回报社会,照顾困难群体,招聘少数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经过多方努力,辗转数次,王丛立最终还是被聘用了。
但随之让他们一家老小为难的是,他的上下班成了问题。来回50多公里的路程,即使是坐公交车也得辗转数次,健全的人都觉得困难,何况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多少个难眠之夜,他都在想办法解决出行问题。搭车不现实,也没人能天天接送,为了生计,他突发奇想自己学开电动三轮车。年近70的父亲已经没钱支持他了,他大胆地向哥哥借了1000元,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王丛立虽然腿不好使,但很聪明,仅半天的功夫,他就学会了驾驶电动三轮车。驾驶是没有问题了,但上下的过程是痛苦的,他摸索出特定的姿势和技巧,先坐到踩脚的踏板上,再用手把双腿提上去,一个来回往往让他大汗淋漓,稍不留神都会摔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锻炼,现在他驾驶电动三轮车已是身轻如燕,动作敏捷了。
终于,王丛立驾驶着他的“爱车”成为东华机械的一名工人,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厂里安排的都是粗重活,王丛立克服身体缺陷,使出浑身解数,完成自己的工作。说起他,厂里的同事都为这个身残志坚的勤劳小伙子“点赞”。
俗话说:屋漏恰逢连阴雨。日子刚有点起色的他,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但为一家遮风挡雨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成了名副其实的危房。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门宣传政策,重修房屋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看着周围都是两层楼房,自家的土房子的确很突兀,且很不安全,再三权衡之下,兄弟俩商量着把房子重建。
2016年,经历20余载风雨的土房子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三间砖瓦平房,墙面镶着瓷砖,虽不像城里高楼那样“气派”,但对于身体残疾的王丛立来说,能建起这样的房子,也是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艰辛和汗水。建成后,房子成了他和父亲唯一的“奢侈品”,一有空回家就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
如今,王丛立一如既往地在石花工作,隔三岔五回家看看年老多病的父亲,给父亲带回长年要吃的药。老父亲虽身体不好,但他一人喂了几十只土鸡,也在用微薄的力量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王丛立没有懈怠,他说:“想要富还要自己行动起来,只要心怀感恩、吃得苦、受得累、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脱贫致富就一定能实现。” 身残志不残的他用勤劳的双手和辛苦的汗水,带着年迈的父亲,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敞亮......
(来源:云上谷城 通讯员 左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