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兴则产业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近年来,谷城县冷集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党建引领+核心产业+多元业态”的“1+N”发展模式,推动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增收双赢,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强村、能人带动”的振兴之路。
塔湾红椒挂满枝增收赋能强基础
在塔湾村辣椒种植基地,22亩辣椒喜获丰收。此前,该村曾尝试发展金丝皇菊、太空莲等产业,但受市场与气候影响,效益不佳。村党支部主动破局,组织外出考察、召开群众大会,最终选定辣椒作为主导产业。项目落地后,不仅盘活闲置土地,还带动30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2.2万元。“小红椒”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红火产业”。

王山菌棚飘香气务工增收促民生
走进王家山村食用菌基地,菌棚整齐排列,菇香扑鼻。这一产业的壮大,离不开县人大代表、海云食用菌公司负责人刘云的扎根耕耘,更得益于村党组织的精准扶持。2016年,刘云夫妇返乡创业,在村党支部帮助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推动香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如今,基地年产香菇远销省外,带动20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至20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26万元。

隋洲瓜蒌绕棚架扩种提质拓新价
隋洲村70亩瓜蒌基地里,藤蔓攀爬,果实累累。村党支部联合驻村工作队赴安徽考察,引入“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与保底回收,村集体组织土地流转与生产管理。项目带动近30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下一步,该村计划扩种50亩,并探索瓜蒌子加工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产业价值。

龙畈药材调结构 精管提质富村民
龙畈村的95亩野菊花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碌管护。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村企合作+政策扶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2021年发展70亩中药材,2022年新增25亩甜叶菊。如今,产业每年带动30户40人就业,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

四个村的产业发展勾勒出冷集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多点出彩”的鲜活画卷。
下一步,冷集镇将持续深化分类施策,推动乡村振兴从“多点出彩”向“全域精彩”迈进,为打造“华中健康小镇”筑牢坚实基础。
通讯员:柳其俊、周信
一审:邓植元
二审:琚晓青
三审:张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