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香菇飘香。在谷城县茨河镇陶湾村,头茬香菇迎来采收季。村民们穿梭于大棚之间,麻利地采摘、装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陶湾村,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菌棒上的香菇圆润饱满,散发出淡淡菌香。菇农们仔细挑选每根菌棒上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鲜菇,不一会儿便装满一筐。

“今年我们村共发展香菇2万棒,预计可带动20户农户参与务工,”陶湾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石银露介绍,“目前头茬香菇正在采收,仅这一批就能卖出1万多元。香菇一年可采收四茬,从今年10月持续到明年4月,预计能为农户带来务工收入约3万元,村集体也能增收2万元左右。”

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源于陶湾村对集体经济的积极探索。2022年,在稳固光伏发电、油菜种植等原有产业基础上,村“两委”经多方考察,最终选定香菇种植作为特色产业新方向。如今,小小的香菇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名副其实的“新引擎”。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增收10余万元,带动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闲时我们就轮流来摘香菇,挣点零花钱,挺方便的,”村民张明丽笑着说,“一天能挣几十到一百多元,收入不错。”

村民能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为帮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襄阳市养老保险局驻村工作队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南漳县长坪镇、东巩镇等香菇种植示范区实地学习,把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回来”。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的务实方法,村民们快速上手,种植信心不断增强。

“建大棚的初衷,就是让留守村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实现增收,”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何承斌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真正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陶湾村香菇产业的“后勤保障”持续夯实。从协调资金建设冷库、解决保鲜难题,到积极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村里正逐步构建起从种植、采收、储存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确保香菇不仅“种得好”,更能“卖得俏”。

谷城县茨河镇陶湾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石银露表示,目前村里已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冻库和降温节水设施,有效保障了香菇储存品质与产量稳定。“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争取资金建设烘干房,在鲜菇市场价格不理想时,可通过加工烘干来保值增效。我们决心把香菇产业做大做强,让它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
记者:蔡阳 通讯员:郭赟菲
一审:邓植元
二审:琚晓青 张文涛
三审:陈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