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全市举行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就应对历史罕见旱涝、全力开展防汛抗旱工作以保平安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今年,我市遭遇“秋冬春伏”跨季跨年气象干旱。1月至8月,全市平均气温、高温天数均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高峰时全市有80.34万亩农作物受灾。对此,水利部门精准调度全市1154座水库、56个大中型灌区、4270座提水泵站和涵闸,发挥“长藤结瓜”工程优势,抢抓时机蓄库水、全力以赴引客水、开足马力提河水、统筹调配山中水、人工作业增雨水、精准配置抗旱水,累计供水近25亿立方米,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和时令作物灌溉用水。
抢抓时机蓄库水: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措并举充库补水,在今年2月抗旱之前水库蓄水总量达到14.1亿立方米,为应对干旱储备了宝贵的水源。全力以赴引客水:充分发挥“长藤结瓜”工程优势,调度引丹渠工程向灌区189座水库补水2.2亿立方米、三道河长渠工程引蛮河水为辖区鲤鱼桥水库等15座“结瓜”水库补水3000万立方米,协调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向襄北受旱严重地区调水近4000万立方米,在高温少雨的关键时期守住了供水底线。开足马力提河水:在旱情严峻时期,调度全市大中小泵站机组全开,其中大岗坡泵站和石台寺泵站累计开机超3300个小时,日均提唐河水237.6万立方米,累计提水超2亿立方米,有力缓解了襄北地区旱情。统筹调配山中水:紧急调度汉江支流南河上游保康境内寺坪水电站按照每秒80立方米的流量进行下泄,调度新集水电站、崔家营航电枢纽错时泄水、蓄水,通过崔家营航电枢纽壅水抬高库区水位,把保康的“山中水”回水至大岗坡泵站取水口,实现大岗坡泵站正常取水,满足襄州、枣阳近200万亩农田抗旱用水之需。人工作业增雨水: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两次提请襄阳市防指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协调市气象部门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52次、争取省气象部门开展飞机增雨作业7次,作业影响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雨水约3460万立方米。精准配置抗旱水:依托灌区内布设的墒情监测站点,精准感知土壤含水量和时令作物用水需求,实行“分时轮灌、先远后近、先急后缓”,累计向灌区受旱地区精准调水4.95亿立方米,抗旱浇灌面积达160万亩,实现了大旱之年无大灾。
9月16日至10月21日,我市出现持续36天的重度连阴雨过程,旱涝急转特征显著。面对历史罕见的汉江秋汛,全市上下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守护江河安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水利和湖泊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防汛工作机制,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及时预警、周密布防,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防汛工作目标。
以上率下,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直奔一线,指导调度汛情应对工作;市水利和湖泊局全体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加强监测,精准布控;沿江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驻守防汛一线;汉江沿线37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全员上阵,227个村(社区)全天候派员值守,338名责任人深入一线巡堤查险。及时预警,精准测报抢抓先机:组建汉江秋汛水雨情研判测报工作专班,密切监测雨水工情,精准预报每轮洪水洪峰抵达襄阳各控制站的时间、水位和流量,第一时间向沿江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提示信息,为各地、各单位防范应对洪水过境争取窗口时间。精准调度,科学布防筑牢屏障:水利、交通等部门紧急派出3个工作组到汉江沿线指导洪水防范应对工作;各地河道堤防管理部门开展24小时不间断全线巡堤查险;150支应急救援队伍在重点部位靠前布防;沿线各地联动发力,提前在危险区布设警戒线,月亮湾公园闭园,汉江全线禁航。汉江行洪期间,全市累计转移群众12户23人、牲畜300余头,无一人员伤亡。化洪为利,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我市水利部门在全力应对汉江秋汛的同时,积极与长江委、省水利厅协调开启引丹渠工程及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闸门,最大限度引蓄丹江口洪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蛮河上游三道河水库水位进行控制调度,合理拦蓄尾洪,增蓄水量6000万立方米。全市各类水库总蓄水量目前已达16.76亿立方米,为明年春夏城乡用水和农业灌溉储备了可靠水源。
市水利部门表示,今年我市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将抢抓“十五五”项目谋划机遇,加快实施“长藤结瓜”现代水利设施建设,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水网,为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陈声权 琚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