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
雨后天晴
正是大雾天气的高发时段
行车视野受阻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增大
一起来看“雾天安全行车锦囊”
借天时
合理规划出行时机
1
关注天气预警信息
驾驶人应养成关注天气预报和交通管理部门发布预警信息的良好习惯,科学调整出行时间安排,避免在能见度极低的危险时段强行驾车。
2
警惕“象鼻形”浓雾
浓雾来临前常出现“象鼻形”先兆:能见度短暂回升约10分钟,但随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将急剧下降至50米以下。驾驶人遇雾气短暂消散须高度警惕,谨防能见度突降引发事故。

善假物
科学判断道路环境
1
路面标线判断法(69线)
高速公路路面中间的白色虚线加一个空格构成一组标准单位,每组距离为15米,如图所示。驾驶人可通过观察前方可见的分界线组数来判断能见度,若能看到7组及以上分界线,则说明能见度超过100米。

2
结合百米桩交叉验证
雾天行车时,可通过视野中的百米桩数量判断能见度及跟车距离,从而增强雾天行车的预判能力和安全感。

3
雾区诱导装置判断法
雾区诱导装置中的预警灯之间的间隔为16~24米。车辆行驶过快、超过安全距离、大雾极端天气时,道路两旁的安全导向灯就会闪烁,由黄灯变成红灯,提示驾驶员保持安全距离。

4
正确使用导航等辅助工具
雾天驾车可使用导航辅助感知路况,但导航仅为参考工具,驾驶人才是安全决策的主角。务必以实际路况为准,谨慎判断。
5
注意雾区标志提示
在高速与国道的多雾路段,路侧均会设置专门的警告标志,及时提醒驾驶人前方路段雾气频发,需要谨慎驾驶。

重人因
规范驾驶操作的六个要点
1
正确使用灯光、喇叭
雾天行车,请立即开启近光灯与前后雾灯。遇浓雾能见度极低时,需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切记不可使用远光灯,以免光线在雾中漫反射,形成白茫光幕影响视线。同时,应勤按喇叭示意自身位置,并及时回应他车喇叭声。

2
降低车速,控制车距
驾车进入雾区,应缓慢放松油门,并以连续轻踩制动的方式减速,避免急刹。雾天视线差,紧急制动易导致后车误判引发追尾。即便需紧急制动,也应采取连续轻踩刹车的方式,既可有效控制车速,又能通过频闪的刹车灯提醒后车注意。

3
合理使用空调清除雾气
秋冬季气温低,车内外温差大,车窗容易起雾,行车前可使用空调暖风除去车内雾气,用毛巾擦拭清理车窗;行车过程中遇到前挡风玻璃起雾时,应及时使用空调冷风清除雾气,或稍微打开车窗。

4
避免盲目变道、超车
由于大雾能见度低,不利于观察相邻车道及对向来车情况,行车过程中切勿随意变道、超车。如果是单向三车道,尽量在中间车道行驶;如果是单向两车道,则尽量在外侧车道行驶;远离对向车流,且不要与相邻车道的车辆并排行驶。
5
慎用辅助驾驶功能
在能见度差、恶劣天气(浓雾、大雨、大雪、重霾等)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容易受到影响,应严格遵循“轻雾慎用,浓雾禁用”的原则。驾驶人须时刻牢记自身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保持对车辆与路况的绝对掌控。
6
事故处理牢记
“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

车靠边,开双闪:车辆能移动时,应立即移至路边。高速停入应急车道;国道靠右停于路肩或安全地带,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人撤离,到安全: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至安全区域。高速为护栏外,国道为路基外。绝不可在行车道逗留。
即报警,设警示:撤离后立即报警,并在车后规范放置三角警示牌。高速放置于150米外,国道放置于50米外。遇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距离应至少再增加50米。放置时务必面向来车,确保安全。

重点群体出行要点
01
职业驾驶群体雾中行车拼的是耐心,载的是责任:雾天行车拼的是耐心,载的是安全责任。不因乘客催促或任务压力而冒险行驶。严格按能见度控制车速车距,必要时进入服务区等待。及时、正确地开启雾灯、示廓灯和双闪灯,主动示意车辆位置。
02
摩托车、非机动车骑行群体看见别人很重要,让自己“被看见”也很重要:摩托车、非机动车骑行群体体积小易被忽视,必须穿着鲜艳或带反光条的衣物,开启车灯,加装反光贴。选择照明好、雾气少的路线,减速慢行,避免急刹。
03
老年驾驶群体雾天驾驶需量力而行,身体状况是第一考量:雾天对老年驾驶群体构成复合风险:呼吸易受刺激、视觉判断力下降、应急反应迟缓,请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如必须驾车,建议有家人陪同,并严格控制车速、加大车距。随身携带常用药物,身体不适立即选择安全地点停车休息。
来源: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编辑:邓植元|审核:陈声权 琚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