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型 大突破 ——“十四五”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产业篇

2025-10-27 09:00   云上谷城

襄阳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项目建设现场。 王虎 摄

“十四五”的五年,是襄阳产业强筋壮骨、强势崛起的五年。一条条产业链如巨龙腾空,舞出发展新气象,一次次转型升级如淬火成钢,锻造出竞争新优势。

工业“压舱石”稳健有力‌,动能澎湃不息,以“智造”为笔书写工业强市新篇章;

现代服务业“活力源”百川汇流‌,持续赋能美好生活,以“创新”为墨绘就城市发展新图景;

现代农业产业“基本盘”根基深厚‌,筑牢发展底座,以“绿色”为基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三大产业同频共振、交响共鸣,共同奏响“链上聚势、智造未来”的时代强音。

这是一份用实干铸就的答卷,更是一座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未来的铿锵宣言。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而襄阳产业发展的画卷仍在持续挥洒丹青。链上聚势,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质造未来,标注出砥砺前行的清晰航向。一座城市的产业变革,非一日之功,却因每一个坚定足印,汇聚成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襄阳,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辉煌五年,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产业传奇!

工业脊梁 硬核突破

聚链成势铸就产业新高度

“十四五”期间,襄阳工业的征程并非坦途,始终激荡着在挑战中顶压前行、于困境中转型突围的澎湃动能。

面对内外交织的严峻形势,襄阳工业以“转型”为楫、破局开路,在波折中奋起,在变革中新生。

五年来,襄阳工业的“体魄”日益强健,一举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0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源于其深厚的产业底蕴——全国41个工业大类,襄阳强势覆盖37个,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为“骨架”的具有“襄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的动能,源自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重大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部襄阳工厂智能制造绿色工厂里机械臂精准挥舞、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襄阳有限公司(骆驼新能源低碳产业园)内能量涌动、中力电动叉车生产基地一辆辆崭新的电动平衡重叉车装配下线……这些重磅项目的竣工投产,为襄阳工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硬核驱动力。

尤为瞩目的是,五年来,襄阳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收入囊中,标志着襄阳的工业能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转型”,是这段征程中的核心关键词。襄阳凭借“三线并进”的战略布局,精准落子,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焕发出蓬勃新活力。汽车产业的蜕变最为耀眼,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深度绑定,新车型、新技术、新平台持续导入,特别是东风奕派纳米01整车的量产,实现了襄阳新能源乘用车“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而东风新能源智能越野车产业基地项目的落户,更加丰富了襄阳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矩阵,加速推动襄阳汽车整车实现从油向电转型的根本跨越。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也在科技赋能中“老歌新唱”,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的锦纶66面料、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玄武岩纤维等创新产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光彩。

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正以蓬勃之势开枝散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成长,2024年其产值占六大重点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四成,较“十三五”末大幅提升约25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其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依托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成市级车联网运营服务平台,实现无人配送、无人环卫、智能公交等多场景常态化示范;煤磷化工产业强势崛起,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云图控股磷化工绿色循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投资、产值“双千亿”的现代煤磷化工产业正加快形成;低空经济赛道也迎风而起,襄阳依托自身优势,构建“整机制造+检测服务+场景应用”全链条,设立全国首家低空装备人机安全评估中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切入国内主流飞行器供应链体系,“低空经济”从蓝图加速走向现实。

创新,是点燃这一切的星星之火。从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到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制的玄武岩纤维五星红旗登陆月球背面,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的产品护航神舟系列飞船……一批“襄阳造”助力的“大国重器”巡天探地,闪耀着科技之光。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到6家、居全省第二,新增省级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2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个、居全省第二;省级数字孪生工厂、无人工厂、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分别达到3家、11家、6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00家。它们如点点繁星,共同照亮了襄阳工业的璀璨夜空。

服务升级 活力绽放

提质增效构筑消费新生态

若将工业比作襄阳发展的“硬实力”,那么“十四五”期间提质增效的现代服务业,就如一场精彩纷呈的蝶变,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蓬勃的烟火气、时尚感与便利度。

商贸主体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其活力直接映射城市的生命力。五年来,襄阳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商务特派员”的精准服务,全力推动市场主体“生得快、长得好”。

通过落实《襄阳市培育有效市场主体和支持服务业发展补贴办法》,襄阳持续开展工贸分离、大个体转法人、数据回流等工作,商贸主体培育成效显著。

数据最具说服力:襄阳的限上商贸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2323家跃升至2024年的5321家,限上法人企业数量占比由44.5%提升至65.9%。这些蓬勃生长的经济细胞,为襄阳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城市的商业面貌也悄然蝶变。一批高标准大型商业综合体如泛悦MALL、美联PARK购物中心、东津民发世纪广场等相继亮相,不仅改变了市民的消费习惯,更吸引了62个国内外消费品牌落户,其中27个为进入襄阳的“首店”,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商业活力与时尚氛围。与此同时,县域商业体系也蓬勃发展,通过整体推进、县域统筹、分步实施的方式,商业网点持续完善,襄州区入选商务部第二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典型案例集,谷城县、保康县获评省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市共建成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35个、乡镇商贸中心179个(县乡覆盖率100%)、村级便民商店7011个,基本形成“县—乡—村”协同发展的商业网络,有效带动城乡供给提质与消费增长。

在商业形态迭新的同时,电商浪潮亦澎湃而来。襄阳积极把握数字机遇,枣阳市、保康县、谷城县、老河口市跻身“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市7个县(市、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一张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电商物流网高效运转,2024年农村网上零售额增长1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8.7%。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晋级“国家队”,标志着襄阳电商生态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线下商业同样不甘落后,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好邻居超市、竹叶山等企业通过自建平台或与美团、京东合作,打造“即时零售”新体验;淘大集的“优大集”平台,将襄阳农产品销往全国八大城市,搭建起从产地到餐桌的直通桥梁。

“电商+”融合模式更带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宜城楚大鸭业借力电商,将一枚皮蛋、一只板鸭打造成年销2.5亿元的爆款产品;谷城堰河村将乡村民宿、生态茶叶“搬”上网,年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睐斯购”平台核心商圈体验店达到4家,平台会员突破10万人,生动诠释了“数实融合”的赋能效应。

家政服务业在提质中走向专业化和品牌化。通过搭建“政府部门+家政劳务品牌+家政劳务输出基地”体系,“襄阳月嫂”“宜城护理员”等劳务品牌含金量不断提升,48家企业、7012名服务员入驻商务部家政信用信息平台,好姐妹、开心妈咪等企业带动2万名农民工就业,彰显服务业的民生温度与就业承载力。

老字号品牌在创新中重焕光彩。五年间,襄阳新增中华老字号1家、湖北老字号15家、襄阳老字号10家,通过进商圈、参展会,老品牌吸引新客群,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展现历久弥新的商业魅力。

商圈与特色街区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持续提质升级。北街、603文创园、管家巷等6条街区入选省级特色商业街,北街更跻身省级示范步行街试点。智慧商圈建设同步启动,北街、长虹路、东津民发世纪广场三大商圈入选全省首批智慧商圈,数量位居全省首批第一。“景区+商圈”融合模式不断深化,长虹路商圈、风华路夜市等被纳入最美骑行路线,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拓展了消费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襄阳现代服务业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从商贸主体数量倍增到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从电商网络全域覆盖到智慧商圈引领风尚,从老字号焕新到家政品牌升级——每一步跨越,都彰显这座城市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创新魄力。

这场以“提质增效”为内核的产业蝶变,不仅增加了优质消费供给,丰富了市民的多元需求,提升了生活品质,更显著增强了城市的经济韧性与发展动能。站在新起点,襄阳现代服务业正以更高品质、多元业态与智慧形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劲的“软实力”,成为引领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强基 科技赋能

沃野千里绘就乡村新画卷

襄阳,北联南襄盆地,南接江汉平原,自古就有“江南之粮仓、荆襄之鱼米”的美誉。如今,这片沃土正以科技为笔、以智慧为墨,在“十四五”期间重新定义现代农业的内涵,让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襄阳作为百亿斤产粮大市的庄严承诺。五年来,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如磐石,始终保持在百亿斤以上,这背后,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协同发力的成果,10000多台农机具装上“北斗”智慧芯,无人机喷洒、智能辅助驾驶耕种收、智能灌溉系统等精准运用,智慧农业画卷在襄阳田野上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根本。襄阳聚焦粮食、茶叶、蔬菜、生猪等十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151家,省级(含)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一。

“两资三能”工程为襄阳现代农业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湖北农发集团万头肉牛智慧全产业链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接连开工;枣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南漳县九集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成功获批。数据显示,仅今年就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76个,计划总投资217.84亿元。

品牌强农战略绽放绚丽之花。市级层面,“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等六大区域公用品牌声名鹊起;县级层面,枣阳皇桃、宜城皮蛋、南漳香菇等“一县一品”百花齐放。它们共同汇聚成“襄飘天下”的强大品牌矩阵,在全国性舞台上惊艳亮相。

最令人振奋的是襄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创建征程。随着省政府“黄金22条”政策出台,每年逾10亿元的强力支持,为襄阳农高区建设注入新动能,这里汇聚了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湖北隆中实验室等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有5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高蛋白玉米、华墨香黑米等前沿成果在此孕育转化。襄阳农高区正全力冲刺,志在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农业现代化的强大核心引擎,开创襄阳现代农业更加辉煌的未来。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襄阳现代农业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年,是襄阳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支撑显著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襄阳农业产业正以更加自信、坚定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将继续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帆,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襄阳力量。

未来,襄阳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让新时代“鱼米之乡”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陈声权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