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初歇,汉水之滨的谷城县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金秋时节。在城关镇朱家洲村和格垒嘴村的广袤田野上,机器轰鸣,稻浪翻滚,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金秋本是喜悦的季节,但前期的连续阴雨为秋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雨势一停,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战”便在城关镇的稻田里全面打响。
在拥有1400亩稻田的朱家洲村,多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前几天一直下雨,心里急得很,就怕稻子烂在地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祖成道出了所有农户的担忧。为确保粮食不受损失,村“两委”及合作社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精准调度机械与人力,确保成熟稻谷第一时间收获,上演了一场高效的“颗粒归仓”保卫战。
目前,村里合作社已做好后续烘干、收储与销售准备,确保“好收成”顺利转化为村民“好收入”。
同一时间,格垒嘴村400亩稻田的抢收现场,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景象——收割机过后,打捆机紧随其后,将散落的秸秆压实打包成整齐的方捆,直接装车运走。这一变化,源于乡富合作社带来的秸秆处理新模式。
“湿稻谷送烘干站,秸秆打捆销售,一亩地光秸秆就能增收200多元。” 合作社负责人龚冰冰介绍,打捆后的秸秆销路稳定,品质好的卖给周边养殖户作饲料,稍次的送往火力发电厂作生物发电原料,目前已接到1万捆订单。此外,合作社还配备秸秆粉碎还田机,将部分秸秆粉碎后还田,化作下季作物的天然肥料。
“过去清理秸秆要花钱,现在卖秸秆能挣钱,太划算了!”农户王大哥的话,道出了秸秆“变废为宝”带来的实惠。而这一模式的落地,离不开城关镇全域国土整治项目。 通过“小田并大田”,完善基础设施,零散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从朱家洲村全力保障“好收成”变“好收入”的产后服务体系,到格垒嘴村算清“增收账”与“生态账”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城关镇秋收图景的变迁,折射出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无论是朱家洲村的抢收保粮,还是格垒嘴村的秸秆循环利用,都是全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城关镇镇长马超表示,未来,城关镇将继续探索更多农业发展新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记者:詹丽 通讯员:覃璐、滕留君、雷若男
一审:邓植元
二审:詹丽 张文涛
三审:余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