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谷城县深化运用“六种方法”,从资料预审到数据比对,从走访调研到谈话引导,从信访问题梳理到边巡边改,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切实提升了巡察工作质效。
一是资料预审法。资料预审是巡察工作的第一道关口,是确保巡察工作靶向精准、有的放矢的基础环节。通过对被巡察单位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分析,能够帮助巡察组快速掌握被巡察单位的基本情况,形成初步的“问题画像”,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方向。该县巡察机构还与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多部门联动,建立信息资料共享机制。例如,在巡察县直某单位时,巡察组调取审计部门对该单位的审计报告后,迅速将该单位存在的专项资金监管不力、资金滞留现象严重等问题锁定为后续的巡察监督重点。
二是数据比对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比对法已成为提高巡察精准度、穿透力的重要工具。通过技术手段将财务数据、项目资金、人员信息等进行交叉比对,有助于发现“账外账”“影子资金”等隐蔽问题。该县在某单位巡察时,通过比对“三公”经费支出、项目资金流向、人员工资发放等数据,发现该单位存在虚列支出、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该县还探索建立了“巡察+大数据”联动机制,借助财政、税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平台资源,形成“数据赋能巡察”的工作格局。例如,通过比对工商注册信息与党员干部信息数据库,发现3名在职干部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行为;通过接入扶贫资金发放系统,对贫困户补助发放情况进行比对,及时发现部分人员虚报冒领补助等问题。
三是走访调研法。巡察要真正触及疑点、发现问题,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走访调研法是巡察工作中最接地气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走访,直接倾听基层群众呼声,不仅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实问题,还能增强巡察工作的亲和力。该县在开展村级巡察中,高度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巡察城关镇某村时,巡察组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发现该村路灯存在大面积损坏、长期未修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巡察组随即向有关部门发出督办函,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7盏路灯的维修更换,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四是谈话引导法。个别谈话是巡察中最具艺术性的一项工作,也是发现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个别谈话,可以深入了解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获取第一手信息,发现潜在问题。但要真正实现谈话有收获,必须讲究谈话策略,善用问询引导技巧,注重细节捕捉和交叉比对。在巡察某乡镇党委时,巡察组依据谈话对象的身份、岗位、业务特点制定不同的谈话提纲,分别与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基层群众等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先拉近距离,再聚焦问题,最后挖掘细节。比如,根据不同干部对同一资产的处置流程描述不一致,进而顺藤摸瓜,最终查实了该乡镇存在资产处置不规范、程序缺失等问题。
五是信访梳理法。信访举报是群众参与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巡察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来源。通过系统梳理信访举报信息,能够及时发现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该县在巡察过程中,高度重视对信访举报的挖掘与分析,对实名举报优先处理,对重复举报重点关注,对群体性信访问题进行专项分析。例如,巡察组通过梳理群众信访举报,发现某社区存在“搭车收费”、违规收取物业费等问题,相关责任人被依法处理,违规收费如数返还,群众反响良好。
六是边巡边改法。为提升问题整改的时效性,该县实行边巡边改机制,对巡察期间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明显违反政策规定并属于被巡察党组织职权范围、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按程序下发《立行立改函》,督促被巡察党组织即知即改。例如,巡察发现某乡镇存在村务公开不及时问题后,立即向该乡镇党委反馈,督促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同时,该县还建立问题线索即时交办机制,对轻微违纪、作风问题,直接交由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实现了“巡察——反馈——整改——问责”的闭环管理。例如,巡察发现某单位存在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后,迅速移交线索,相关责任人被追责,资金全部追缴到位。
通讯员:王爱民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