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城县委党校学术报告厅内掌声雷动,一场以“务实担当谱新篇”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这里举行。9名来自不同战线的基层工作者依次登台,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他们在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岗位上的奋斗故事。
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事迹,正是谷城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作风转变惠及民生的真实写照。
县招商服务中心装备制造产业分中心主任黄瑞:为企业铺“顺心路” 为发展架高速路
在谷城县招商一线干了13年,黄瑞总说自己是“铺路人”——为企业铺“顺心路”,就是为发展架高速路。
审批提速。面对投资120亿元的新塬科技项目用地难题,黄瑞钻研40余份政策文件,创新提出“预告登记”方案,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先开工后确权”。
活用政策。针对国资参股项目招标耗时半年的困局,黄瑞精准引用政策条款,推动“自主发包备案”机制落地,依法合规打通关键堵点。
把“等待期”变“冲刺期”。过去,图纸审核要等工程规划证到手才能启动,企业需要等两个月,黄瑞“磨破嘴皮子”推动流程再造——预审前置,图纸一出立即审,问题当天改。20天审完一份图纸,如今已成全县审批新标准。
看着车队在一个个项目工地上奔驰,这位“招商标兵”笑着说:“企业跑得快,咱这‘路’就没白铺!”
县发改局工业环资股干部李雪妹: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担当作为
谷城县发改局工业环资股干部李雪妹和同事们用实干讲述着争资金、跑项目、惠民生的动人故事。白天跑现场、晚上磨材料,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担当作为,在民生一线挥洒汗水。
今年以来,李雪妹和同事们以全市第一的成绩,为谷城县争取到25个工业环资领域项目,到位资金1.8亿元。
2023年初春,李雪妹在五山镇黄山垭村调研时,被一条“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的村道刺痛了心。她与同事三天三夜“连轴转”,抢在政策窗口关闭前完成修路项目申报,为村民争取到了一笔宝贵的资金。
将政策温度注入城市“毛细血管”。李雪妹和同事们通过吃透排水防涝政策,成功申报2.6亿元专项资金,让困扰城区多年的内涝顽疾得到根治。
“新时代基层干部既能在文件堆里‘绣花’,更能在项目现场‘冲锋’。”李雪妹笑着说。
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前轴技术部部长黄波:技改赋能助企提质增效
在湖北三环车桥有限公司,黄波带领团队以开发铁路芯轨锻件为契机,打开公司发展新局面。上半年,公司总营业收入达10亿元,较往年增长74%。
面对企业连续十余年发展滞缓的困境,黄波积极响应公司“双轮驱动”战略转型号召,带领团队攻克产品技术难关。在没有现成设备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黄波带领团队连续5个月奋战在车间,经历8轮模具修改、30多件锻件报废的艰难历程,最终创新采用整体模具工艺,成功研发铁路芯轨锻造技术,使企业成为该产品全国唯一供货商。
乘胜追击,黄波带领团队又开发了3类锻件,产品拓展到船用、军工、工程机械等领域。通过技术更新、设备改造,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县融媒体中心薤山电视转播台台长陶付国:“老广播”成为“新飞手”
2022年4月,薤山电视转播台45米高的铁塔在大风里“嘎吱”作响,上面挂着的废旧天线成了“定时炸弹”。请不来外援,陶付国喊来老伙计们:“咱们都是干了半辈子广播工作的员工,腿抖着也要上!”陶付国和同事们硬是把废旧天线拆下来。
19年守着海拔1099米的电视转播台,陶付国和同事们把寂寞酿成了快乐——广播电视信号24小时不间断传输,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达千家万户。
去年底,这个“老广播”迷上了无人机,听说海南有无人机技术培训公司,他来了精神,联系了这家公司。对方听说谷城是个小县城,立刻否定。陶付国把谷城的优势说了个遍。今年3月,谷城县无人机培训基地挂牌;4月底,2.8亿元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
陶付国说:“守护党和人民的连心电波,是‘老广播’的筋骨。勇敢挑战,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是我对单位和家乡的热爱。”
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辉艮:一颗为民心,照亮共富路
在紫金镇孙家沟村,方辉艮用三十年光阴,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让一个曾经五年迁走400多人的“空壳村”,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上任之初,面对村民“就医靠人抬、吃水靠老天”的困境,方辉艮立下誓言:“要想富,先修路。”八年里,他带领村民干得热火朝天,将22公里土路全部硬化。
如今,村里全是水泥路,昔日的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成为历史。为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方辉艮带领村民垦荒种茶,两千多亩茶园绿了荒山,带动220户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三十年如一日,方辉艮摸索出的巡访问事机制跟上了信息化脚步,从挨家挨户走访到建立“村民服务群”,他用“一套土办法、一个好产业、一颗为民心”,创造了30年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的基层治理奇迹。
县司法局石花镇司法所所长秦川:以心换心解难题
“我是司法所长秦川,请大家冷静。”这句话是秦川在处置重大矛盾纠纷时的经典开场白,是他扎根基层36年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宝”。
村民因土地纠纷持械对峙,秦川冲进人群高声控场,7小时调解签下和解协议;企业突发伤亡事件,他20小时内依法促成赔偿协议。
秦川深谙“胆大心细”的调解艺术。他常说:“法律是硬的,但执行要有温度。”从夫妻吵架到群体事件,他年均调解纠纷数百起,将多数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跑断腿、磨破嘴”是常态,但秦川无怨无悔。他创新的“乡村五老说事评理”工作法,入选湖北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法”。他“一碗水端平”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信任,践行着司法人“以心换心解难题”的庄严承诺。
胡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丹:泉水浇开“致富花”
今年6月,茨河镇胡家泉村水厂二期生产线建成投产,年产100万瓶水。清澈的山泉带富了山坳里的乡亲。
几年前,面对没钱、没人、没地,村集体负债50多万元的困境,退役军人苏丹毅然返乡,挑起担子。他瞄准村里的山泉水展开招商,奔波多地寻找合作伙伴,带领村民修路,登门十余次,最终打动投资商,在村里建水厂,投产第一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泉水叮咚,奏响的是胡家泉人的致富歌。依托优质水源,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如今的胡家泉村有了景点、民宿、美食,变身为“小九寨沟”,农家乐年收入超20万元。
国家税务总局谷城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干部张爱云:服务不打烊 初心永在线
“小爱,帮我看下这个表咋填?”在谷城县税务局办税大厅,被大家亲切称呼“小爱”的“00后”陕西姑娘张爱云,4年前来到谷城时,听不懂方言,看不懂申报表。
张爱云有股倔劲儿,跟着本地同事学方言,追着同事学“服务秘籍”。现在的她,成了纳税人信赖的“百事通”。张爱云牵头成立的“小爱工作室”累计处理疑难事项千余件,调解税费争议127次,服务模式在襄阳税务系统推广。
“小爱”不仅是张爱云的昵称,现已成为谷城税务的服务品牌。团队创新推出“码上办”“异地办”等便民举措,用“随时在线”的承诺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县光荣院党支部委员、副院长马少平:用心守护“最可爱的人”
在谷城县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马少平的名字与“精准”“担当”“温情”紧密相连。
六年来,她经手发放优抚补助2.32亿元、办理5万多笔业务“零差错”,为16000余名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筑起坚实保障,用行动诠释了“老兵守护者”的使命。
残疾军人老邱因家庭困难求助,马少平翻遍20年档案,从数百本资料中找出关键证明,4个月内,帮他把伤残等级从八级调整为七级,抚恤金提高50%。此举被列为全省优抚工作典型案例。六年来,她累计为56人办理评残、调残。
“他们用青春护国,我们用真情守护。”马少平笑着说。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谷城县两度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
记者:吕涛 通讯员:童光辉、龙杰、张永政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