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虫”变“金虫”,看谷城冷集镇团湖店村用饭盒孵出蜈蚣养殖产业链

©原创   2025-07-30 15:10   云上谷城

装饭的盒子、盛蛋的托盘,这些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竟能摇身一变成为养蜈蚣的“秘密武器”?有人靠这门带着“毒”性的特色养殖,不仅年入数百万,还带活了一方乡亲的生计。今天,记者就带您走进谷城县冷集镇团湖店村,揭秘这藏在闲置校舍里的致富经。

在团湖店村一处闲置的小学校舍里,一层层饭盒码得整整齐齐。襄阳腾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国涛打开其中一个,里面密密麻麻的蜈蚣让人瞬间屏住呼吸。

据高国涛介绍,盒内有1条大的,还有50条左右小的,正处于繁殖阶段。

蜈蚣一年只繁殖一次。到了繁殖期,母蜈蚣得单独住进饭盒,然后会40多天不吃不喝,等小蜈蚣成熟后被取出,母蜈蚣再单独养殖。

“这饭盒是单独的空间,母蜈蚣在里面不受干扰,繁殖率要高一点。这种方形的、圆形的饭盒都可以,主要给它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单这个房间,繁殖出的蜈蚣就有近50万条,加上别的房间,总共超过100万条。”高国涛说。

饭盒里繁殖,小蜈蚣长大些,就搬到蛋托上“安家”。这是一种无土高密度立体养殖法,在1万平方米的基地里,“百足虫”们靠着蛋托分层栖息,每年能带来300多万元利润,还让十几个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活儿干。

“这个是无土高密度养殖,直接用蛋托,每一层都是立体摆放,密度比较高。食物直接撒在地上,只要把卫生做好,节约场地。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池子,就能养2万多条蜈蚣。”高国涛说。

冷集镇彭家河村村民吴远安说:“我在这儿干了快15年了,工钱按天算,比如来干3天,活儿一结束就结账。像我这样,随时有活随时过来,没活了就干自己的农活,住得不远,一年能多挣近1万元。”

能把蜈蚣养得“成规模”,高国涛并非新手。15年来,为了培育优良品种,他曾半夜上山抓野生蜈蚣,反复做杂交试验,终于摸索出这套工厂化立体养殖模式。2019年注册公司后,如今每年能产出130万条蜈蚣,路子越走越稳。

“主要是感兴趣,而且蜈蚣很畅销,销往广东、浙江、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宠物市场,年销售额差不多近300万元。”高国涛说。

如今,冷集镇团湖店村村集体也为高国涛的蜈蚣养殖产业“搭好了台”,闲置的小学校舍成了养殖基地的“主场”,为产业继续扩大养殖提供了扎实支撑。接下来,高国涛计划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一起把这“毒门生意”做火。

“下一步,打算再扩大场地,把年产量做到300万条以上,带着当地村民一起致富。”高国涛说。

记者:周龙  通讯员:谢威

编辑:周碧伟|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