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紫金镇孙家沟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探索“巡访问事”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巡访问事、接诉即办等方式,将矛盾问题化解在田间地头。用二十三年“巡访问事”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矛盾不出村、产业兴家园”的善治之路。
盘旋而上的茶山上,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蜿蜒通向前方。日前,记者在刚刚完工的紫金镇孙家沟村孙玛路上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种车辆来往不断。经过5个月的集中扩宽改造,这条羊肠小路变身群众拍手称好的“便民路”。
紫金镇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方辉艮说:“我们在下村巡访中,群众对这条路的反响比较大。把群众的意见收集上来后,村支两委立马开会商量,之后我们又组织群众代表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条路需要修,所以我们就决定修通这条路。”
孙玛路是连接孙家沟至玛瑙观的一条山路,全长5公里。涉及沿线两个小组60多户,狭窄不平的小道,为两地群众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紫金镇孙家沟村村民李永银反映,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积水,现在这条水泥路又平坦又宽敞。村民出门办事、上山采茶都非常方便了,种的山货也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巡访问事”是紫金镇孙家沟村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一个创新举措。自2002年起,村里决定变“坐等上访”为“干部下访”,村支“两委”每人包保50户,每周至少对重点人群进行一次上门巡访。
紫金镇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方辉艮表示,老百姓再小的事都是村里的大事。只要村民有诉求,村里都会想办法给他们答复。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你说的话才能让人信服,村干部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邻里之间的地界纠纷、群众的吃水问题、孤寡老人用电安全……这些巡访收集的问题,村里会定期开会研究、讨论,解决的时间、措施、效果都会在村务公开墙上,面向村民公开。
紫金镇孙家沟村村民李从国告诉记者:“村干部经常到家里来,办医保、孩子上学、家里用气,大小事都来上门提醒。平时老百姓遇到啥事,跟村里反映后,都能得到解决。干部不敷衍,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让老百姓觉得受到重视,老百姓都很感动。”
从首创“巡访问事”制度,到探索出“三巡三访三办”工作法,从走村串户上门巡访到24小时不关机的热线电话再到如今的“孙家沟村为民服务微信群”,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更加通畅便利。
紫金镇孙家沟村两委委员隆艳玲介绍说:“我们建了一个‘孙家沟为民服务群’,全村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在这个群里,老百姓有啥事都可以在群里反映。平时像缴养老保险、医保,我们也会在群里发通知,像孤寡老人,我们会上门帮他们办理。”
走进蓝溪茶业生产车间,只见全自动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轰隆的机声中,夏茶鲜叶已被加工成优质成品,发往海外。年轻的村民谭积兰身着素雅的传统服饰,手法娴熟地运用沏茶技艺,为客人展示工夫茶,举止间透露出从容与淡然。
紫金镇孙家沟村村民谭积兰说:“我在蓝溪茶业找了个茶艺师的工作,比较轻松,每年还有三四万元的收入,顺便还能照顾家庭。”
不能守着茶山过穷日子,是村干部在巡访中收集呼声最高的一个群众诉求。于是围绕着如何盘活茶山,村支两委开始四处寻觅“合伙人”。2015年,孙家沟村成功引进蓝溪茶业。
蓝溪茶业负责人陈然介绍:“公司春夏秋三季都可以采茶制茶,冬季还能通过茶园管理、除草修剪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已带动周边3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2万多元。”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600亩荒废茶园重焕生机,不仅村集体每年账户进账21万元,也带动孙家沟村及周边4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户年平均增收2万多元。
夕阳西下,一群衣着鲜亮的大姐聚集在文化广场,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吃过晚饭的村民,推着小车、领着孩子,在小桥上、花丛间休闲散步。
紫金镇孙家沟村村民吴关英开心地告诉记者:“村里建起这个广场后,我们天天都聚在这里,散步啊、跳舞啊、下棋啊、聊天啊,感觉不比城里人过得差。”
如今,行走在紫金镇孙家沟村,千亩茶园绿意盎然,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村民广场上不时传来群众爽朗的笑声。
紫金镇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方辉艮表示,时代在不断进步,老百姓的诉求也更具体化和多样化。只有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把准百姓需求的脉搏,不断探索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深化“三回工程”,走出一条集民意疏导、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乡村治理新路,才能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琚晓青 吕涛 通讯员:张鑫 秦诗彤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