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乡镇新画卷】生态茶乡 康养紫金(二)山乡蝶变 振兴图景入画来

©原创   2025-07-03 15:28   云上谷城

依托山水自然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一幅流动的生态图景;借力人才资源,擂响山乡发展鼓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紫金镇不断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做好两篇嫁接文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谱写着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走进紫金镇沈垭村“银杏主题公园”,100余株银杏树舒展着翡翠般的叶片,阳光透过树冠在地上洒下点点斑驳的光影。

紫金镇沈垭村党支部书记陈刚说:“这些古树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生态资源,还要借助这些生态资源,打好农文旅融合牌,带动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挣上‘旅游钱’。”

近年来,当地挖掘百年银杏树资源,致力打造“青山绿水、农家黛瓦的乡村图画”,持续提升乡村颜值,发展多样化乡村旅游,“银杏主题公园”变身美丽乡村网红打卡地后,不仅带动当地香菇、木耳、土蜂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还将“风景”变成“产业”,真正实现“一棵树”带富一村人。

紫金镇沈垭村党支部书记陈刚介绍:“去年银杏黄的时候,日接待游客量500余人次,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超过4000人次,5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年旅游综合收入人均增收近4000元。”

走进紫金镇官坊村,映入眼帘的绿水青山像被水洗过一样,色彩鲜艳、清澈饱满,路旁鲜花盛开,山间房舍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犹如一幅唯美的中国画。

紫金镇官坊村党支部书记罗春林告诉记者:“我们主要是发动群众,并借助成功人士力量,先后引进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村级道路刷黑、河道清淤、休闲步道,打造景点和产业发展,使全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当地传统房屋成为“香饽饽”。官坊村以“康养区”为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军旅、农耕、人居等文化资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盘活当地一千余间军产房,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改造康养民宿,2024年民宿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50万元,“农房变客房”的实践让村民共享旅游红利。

紫金镇官坊村党支部书记罗春林说:“官坊村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的好地方,游客来这里体验住军营、穿军装、唱军歌,重温军营生活,康养休闲在我们村上,每年光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带来100多万元收入。”

做好嫁接文章,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紫金镇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发展思路,巧借自然景观,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紫金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闻期阳说:“我们通过反复挖掘,将9个有特色、成规模、投资小、易见效的村串联起来集中打造,形成一线串珠的美丽景致,让游客感受到紫金独特的自然魅力。”

乡村要振兴,能人经济成为发展重要引擎。紫金镇深入挖掘乡贤资源,通过完善“能人信息库”,推进“共享庭院”建设,有效带动人才回归、资本回流和消费升级。

紫金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闻期阳介绍说:“我们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用‘能人+’模式反哺桑梓,先后吸引像任洪涛、王平、罗明富、董玉琼等能人回乡发展,近三年来,全镇有70多名乡贤能人,累计投资3亿多元,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如今,紫金正以“生态优先”破题高质量发展,用“链式思维”激活全域资源,实现从“偏远山村”到“山水画廊”的美丽蝶变,“最美的茶旅小镇、最干净的山区乡镇、最诗意的栖居小镇”三张绿色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紫金镇党委书记安少兵表示,该镇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走生态康养发展之路。实施“富脑工程”,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能力,锚定目标任务,切实达到凝心铸魂;实施“后备箱工程”,进一步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综合发展农业种植采摘、农副产品贸易、餐饮服务、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三回工程”,持续推动党建引领能人回归、资产回乡、资金回流;实施“诗意栖居工程”,加快布局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体验空间,融住宿生活和休闲度假为一体,努力将紫金打造成最诗意的栖居小镇。

记者:琚晓青 吕涛 袁鹏 通讯员:张鑫 秦诗彤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