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城县石花镇万亩农田进入夏播夏收关键期。从高冲村的水稻插秧到白家堰村的油菜收割,再到将军山村的小麦归仓,一幅“稳面积、保产量、守安全”的粮食生产图景在全镇徐徐展开。作为传统农业大镇,石花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方略,通过传统精耕细作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冲村:精耕细作守护稻田本真
清晨五六点,高冲村连片水田已泛起粼粼波光。田地间农户们躬身插秧,手指翻飞间,一株株嫩绿秧苗整齐立于田间。“人工插秧虽耗时,却能精准把控株距和行距,尤其适配梯田地形。”高冲村党支部书记可家国介绍,该村保留传统耕作技艺,既因特殊地质条件不适宜机械化作业,更源于实践验证——相较于机插秧,人工栽植的秧苗成活率更高,且无需补种环节,亩产稳定在1200斤优质稻谷。
白家堰村:多元种植夯实安全根基
沿着241国道前行,白家堰村的农田呈现多元种植图景。在连片油菜田里,村民两人一组配合收割,镰刀起落间,沉甸甸金灿灿的菜籽秆堆成小山。不远处,五六名村民正在玉米地除草。“我们白家堰村地势高,因地制宜选择油菜与玉米和花生轮作模式。”村委会委员司红丽介绍道,“人工除草虽费工时,但能减少农药残留,采用生态种植的农产品更健康、更受欢迎。”
“一亩可以收割两三百斤油菜籽,榨成菜籽油卖十多元一斤,光是种油菜的收入能有千余元!”村里郭本和老人算起增收账,“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别的干不了,我们每年油菜、玉米和花生丰收后,除了自家留一些吃,剩下的都能卖出去增加收入。”
将军山村:机械作业提升保供效能
午后的将军山村麦浪翻滚,3台联合收割机在百亩麦田来回穿梭,每小时完成6亩收割作业。“机械收割速度快,这么一大片麦子两三天就收割完了,比人工快20倍,损失率还低,能控制在3%以内。”种植大户胡仕才和杨海云站在地头,看着喷涌而出的金黄麦粒感慨道。得益于全程机械化,该村小麦种植面积从两年前的百余亩扩展至现在的600亩,亩产量稳步提升。
全镇统筹:多措并举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在夏播夏收的火热场景背后,是石花镇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严守耕地保护底线。镇自然资源规划所数据显示,通过整治撂荒地,今年新增耕地万余亩。镇农技服务中心建立全流程指导机制,夏播时节,通过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整田、封闭除草等技术指导,确保水稻种植提质增效。夏收期间,既组织跨区作业机械队保障收割进度,又推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目前,全镇小麦实现零病虫害,亩产稳定在800斤—1000斤,粮食综合产能迈上新台阶。
从人工劳作的匠心坚守到机械轰鸣的效率革命,从梯田纵横的精耕细作到平原沃野的规模经营,石花镇正以传统农耕智慧为基、现代科技力量为翼,全力守好群众的“米袋子”“油瓶子”。
通讯员:邓静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