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城县农业农村局公布了2025年县级乡村工匠名单,赵湾乡桃庄村村民谭长禄凭借其在传统音乐领域的卓越贡献成功入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河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谭长禄十六年如一日致力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用匠心守护楚风汉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谭长禄(左四),正带领团队进行《南河套曲》日常练习。
深耕非遗,传承千年楚音
谭长禄自2008年起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注于传统音乐《南河套曲》的挖掘与弘扬。该曲目源于荆山山脉和南河上游的赵湾乡,融合了楚巫祭祀音乐与山区民俗文化,曲调高亢跌宕,兼具文曲的婉转与武曲的激昂,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谭长禄通过整理曲谱、组织演出、开展培训,使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音乐焕发新生。2019年,他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多次获得县级“优秀传承人”称号。
图为非遗传承人谭长禄带领团队参加谷城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
传技带徒,促进乡村就业
谭长禄不仅精于技艺,更注重人才培养。他组建民间乐团,吸纳20名村民参与演出,其中带动6名脱贫人口就业,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了3名年轻学徒。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走进乡村、校园,开展非遗展演和技艺传授百余场,年均增收20余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为非遗传承人谭长禄(左五)带领团队参加“五谷深情,味在谷城”活动。
创新推广,弘扬文化自信
为扩大非遗影响力,赵湾乡文化站与谭长禄合作,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参与省市县各级文化活动。谭长禄利用“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创新形式,将《南河套曲》融入传统节庆和现代舞台,此外,赵湾乡文化站联合文旅部门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推动传统音乐进校园、进社区,营造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图为非遗传承人谭长禄(左五)带领团队参加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匠心筑梦,书写文化担当
“守护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谭长禄表示。他的坚守与创新,生动诠释了乡村工匠的匠心精神,也为谷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树立了标杆。此次获评县级乡村工匠,将激励谭长禄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通讯员:杨婧怡 任光平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