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按下“加速键”

2025-05-14 09:15   云上谷城

近日,在谷城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该中心自建成以来,通过统一受理窗口、汇集专家资源、集约调解力量,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159起。 排琳欣 摄

近年来,襄阳全力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转,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规范化综治中心2912个,覆盖率达到100%。

5月9日,我市召开专题会,对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行安排部署。会上,信访、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负责人,就各自部门如何融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交流发言。

市信访局:“一站式”受理群众信访矛盾

市信访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市信访局将认真落实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将信访接待中心、矛调中心全部入驻综治中心,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为依法及时就地化解信访矛盾,信访部门将做到“一站式”精准受理,对进入综治中心的信访事项,统一登记受理,分清程序环节、责任单位,做到精准分流、精准转办。

实行“一条龙”分类办理,按照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建立信访与调解、行政复议、诉讼等的贯通机制。坚持调解优先,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则调;对调解不成的,依据有关规定分别导入相应程序进行办理。

推动“一次性”实质化解。对疑难问题,组织综治中心入驻单位、律师、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开展联合接访,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做好疏导宣传、矛盾化解、帮扶救助等工作。

市中级人民法院:扎实抓好全面入驻综治中心工作

综治中心是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下一步,全市两级法院将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扎实抓好全面入驻综治中心工作。

据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基层法院将因地制宜在综治中心设立诉讼服务功能区或立案窗口,也可以根据综治中心统筹安排,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对接工作。

在综治中心,各基层法院主要开展指导调解、以案释法、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等工作,提供立案等便民诉讼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简案速裁快审工作。

法院将进一步规范矛盾纠纷化解对接流程。

各基层法院应在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等对外服务场所做好释明引导工作,按规定开展先行调解,或由综治中心协调委托相关部门及工作力量共同调解。

入驻诉讼服务团队应当做好对其他部门及工作力量调解工作的指导,并加强以案释法、联合引导和调解释明工作,引导矛盾纠纷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得到实质性化解。

对综治中心其他部门及工作力量调解不成或群众明确要求法院组织调解的,根据当事人意愿交由退休法官等开展调解,或通过法院调解平台委托“总对总”单位调解组织以及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开展调解。

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当场履行;申请司法确认的,派驻法官或审判团队及时依法审查并进行司法确认,督促债务人及时履行;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立案的,及时依规立案后开展繁简分流、调解和速裁快审。

市检察院:积极推进检察工作室规范化建设

综治中心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更是展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窗口。自2023年初入驻综治中心以来,各县(市、区)检察院扎实推进检察工作室实质化运行,共接待来访群众1375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促成各类和解156件,提供法律咨询226次。

记者从市检察院了解到,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完善机制,积极推进检察工作室规范化建设。

各县(市、区)检察院将选派业务骨干,采取多种方式常驻综治中心;不断完善刑事和解、劳动争议联动、民事支持起诉协作等制度机制,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对在办理案件中反映的重要信息,及时向综治中心预警提示安全风险,并配合落实服务管理政策措施。开展数字赋能,实现控告申诉案件受理、办理、查询等信息共享。

检察机关还将与综治中心通过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合力。将检察工作室作为12309检察服务中心的延伸窗口,利用综治中心多元化解区积极开展检调对接,并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

对综治中心统一受理并转送交办的涉法涉诉事项,检察机关将及时进行审查,依法高质效办理,逐案开展风险评估和矛盾化解,落实件件答复和结果反馈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市公安局: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

“下一步,全市公安机关将主动入驻综治中心,依法履行职责,依托综治中心社会优势、阵地资源,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

优势互补,凝聚合力源头化解。要全量研判、主动预防,全量收集分析各类风险隐患,定期通报并推送至综治中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化解,及时发现干预突出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将风险隐患发现在小、化解在早。

结合走访群众、接处警、案件办理,公安机关还将主动排查各类“隐形”矛盾风险,分层级化解。对疑难矛盾纠纷,联合职能部门多元化解,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共同研究化解措施;会同综治中心建立跟踪回访机制,有效处理“解而不和”的问题,做到“化纠纷、除隐患、防反复”。

下一步,公安机关还将推动完善公安与综治中心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综治中心汇聚网格排查、110非警务警情流转、下级综治中心上报等信息,全量掌握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信息。聚焦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建立多部门研判会商机制,定期开展联合研判,动态布警、科学巡防,提升治理效能。

市司法局:“五维驱动”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记者从市司法局获悉,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司法部门将通过坚持“五维驱动”,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聚力赋能。

夯实阵地基础,构建全要素法治服务矩阵。司法行政机关将在综治中心多元化解区科学设置调解、仲裁、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功能服务专区,结合实际设置法律服务咨询受理窗口、调解室等,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强化资源整合,打造全链条专业力量体系。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可结合实际,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整体进驻综治中心,选聘法律、心理、调解等方面专家组建“人民调解专家智库”,选派法律援助、仲裁、行政复议等业务骨干入驻综治中心,依法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

优化供给模式,推行全时空服务入驻机制。司法部门将结合实际,推动司法行政力量入驻综治中心。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金牌调解室等派员“常驻”,专业法律队伍轮班“常驻”,“人民调解专家智库”、法律援助、仲裁等“轮驻”,实现在线办理或随叫随到。

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全闭环协同处置流程。建立健全衔接机制,实施“调解前置”模式,对群众反映的事项,优先安排调解组织和入驻部门先行调解,实现应调尽调、应调先调。对符合条件的劳动争议、民商事合同争议,根据群众意愿,及时由仲裁机构处理。

聚焦依法治理,彰显全周期法治效能。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组织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探索建立调解协议“法律体检”制度,由驻点律师对调解协议进行合规审查。联合法院在综治中心共建司法确认“快速通道”,对调解协议及时确认效力。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