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赋能,谷城菌菇变身“致富密码”

©原创   2025-04-09 09:03   云上谷城

从菌棒外购、技术粗放的“靠天吃饭”,到菌种自主、智能种植的“科技兴菌”;从零星散户“单打独斗”的微薄收益,到全链融合、联农带农的“共富矩阵”,在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下,一粒小小的菌菇正悄然掀起乡村振兴的“产业革命”。2024年,谷城县选派科技特派员171人,其中省级5人,市级26人,县级140人,建设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家。食用菌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4万农户户均增收超6000元。这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富”的三重跨越,不仅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曲人才下沉、创新破局的乡村振兴赞歌。

在谷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初期,农户们仅凭经验种植,菌棒依赖外购,技术粗放、成本高企、品质不稳等问题成为“拦路虎”。茨河镇青鞍山村2020年首次尝试香菇种植时,村民仅凭直觉栽培1.2万袋菌棒,虽略有收获却难掩技术短板,运输损耗大,产量也不稳定;赵湾乡香菇产业虽历史悠长,但传统模式仅能维持半年生产,剩余时间村民增收无门;盛康镇周湾村虽有12万袋种植规模,却因菌棒依赖外购,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发展裹足不前。食用菌发展问题突出,产业急需破局。

转机始于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深度介入,谷城县以“515行动”专家团队、省级科技特派员为依托,构建“国家体系专家+地方农技团队+企业合作社”的帮扶网络,从菌种研发、生产模式到市场开拓全链条赋能。茨河镇青鞍山村在特派员指导下实现技术跃迁,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农户掌握“春花2号”香菇温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种植规模从1.2万棒扩至15万棒,2024年产量达20万斤,产值超百万;赵湾乡引入盈德农贸公司,建成50万袋食用菌生产线,破解传统香菇季节限制,实现平菇反季节栽培,年产量200吨,带动120万元村集体收入;盛康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金灿源农业科技公司,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优化灭菌工艺,大幅提高了菌棒成品率,建成年产2000万棒菌棒生产线,一举打破外购依赖,带动了60名村民就业。

科技特派员持续深耕,让谷城食用菌产业跳出“种菇卖菇”的初级模式,向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三产融合迈进。在盛康镇乡村振兴产业园,科技特派员协助企业研发食用菌即食产品,开发灵芝孢子粉、灵芝饼干等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电商直播销售额破千万。通过集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推动“种加销一体化”,全县食用菌年综合产值冲刺15亿元。

科技特派员团队驻点指导,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深度合作,攻克菌种退化、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石花镇建有100余亩100多万棒香菇工厂化科技实验示范基地,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出的“襄菇棒”牌菌种畅销全国,自主研发的香菇菌包运用了“全氧发菌技术”,使每棒增产42%,成活率达99.8%,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五山镇通过推广袋料栽培技术,利用废弃树枝替代传统椴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生态破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食用菌与其他特色产业(如茶叶、辣椒、甜叶菊等)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庙滩镇建设襄阳羊肚菌交易中心,借助于区位、场地和设施的优势,辐射沿汉江近2万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全镇羊肚菌种植面积达5000亩,辐射带动本地农户参与种植及务工创收3000余万元。谷城县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1万亩,已成为襄阳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

谷城县食用菌产业的蜕变印证了“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的磅礴力量。科技特派员以技术为笔、以土地为卷,书写出一幅“无中生有、有中创优、优中做强”的乡村振兴画卷。未来,随着“中国有机谷食用菌产业园”全面投运,谷城正朝着年产超6000万棒、综合产值20亿元的目标迈进,让“小菌菇”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通讯员:魏磊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