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记者获悉,我市今年将聚焦“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定位,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支点赋能工程,建设“智车智农”之城,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谋划建设国家车联网及低空智能网联先导验证中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运载装备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进襄阳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完善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做强高新区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推动襄阳科技城成势见效;发挥“襄十随神”科技创新联盟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武汉、宜昌的区域创新合作。
实施创新主体强基工程,夯实科创企业“量”的基础,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科创企业“小升高”“高入规”“规做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企业;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一企一策”培育规上高企;推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企业聚集;积极争取央企、省企在襄阳建设研发机构,扩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及研发活动覆盖面,推动规下高企达产释能、入库进规。
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打造高水平实验室,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高标准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提高科研团队入驻率,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运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创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组织开展创新平台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标杆,推广一批经验。
实施成果转化提速工程,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用好襄阳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融合;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项目申报服务水平,力争科研成果在全省“61020”全链条攻关中有所贡献;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建设,优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体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完善“1+11+N”服务网络,常态化组织开展技术对接、产研合作活动。
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编制全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发挥襄阳科学教育创新基地作用,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襄阳样本”;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襄阳),开展柔性引才;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培育科技人才;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市级科创基金;用好“创新积分制”“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政策工具,推广“科技人才贷”等金融产品;打造品牌特色活动,办好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等重大赛事;持续开展科普活动,定期组织湖北隆中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企业家开放日”活动。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