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美景无处不在。月亮湾湿地公园内,三五成群的好友沐浴阳光、散步闲聊;岘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登山步道的市民络绎不绝,林间绿意与清新空气为城市注入蓬勃生机......登山观景、踏青赏花、游江漫步、郊野寻趣,市民们在自然怀抱中感受生态改善的切实成果。
2024年,是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斐然、亮点纷呈的一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2天,达到284天(创历史新高);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5%,降至44.8微克/立方米(历史新低);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8天,仅有3天(为历史最少),成为全省全部完成考核任务的三个城市之一。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连续两年获评省生态环境厅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锚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开展污染防治。通过系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着力提升环境质量“气质”、优化生态基底“水质”、塑造城乡景观“颜值”,持续夯实“绿水青山”生态底色,加速转化“金山银山”发展优势,交出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绿色发展答卷。
284个“襄阳蓝” 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2024年,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企业环境深度治理专项行动,对300家企业的环境问题现场诊断,帮助企业制定整改方案,积极投入资金开展环境深度治理,推动企业环境深度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位于高新区的戴瑞米克襄阳电池隔膜有限公司,完成了3台天然气低氮燃烧锅炉替换,大幅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量,浓度由过去的130毫克/立方米降至现在的31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减排量约0.4吨。
在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地面一尘不染,大厂房“套着”小厂房,操作工人戴着防护面罩,收集废弃的边角料。这些边角料经过粉碎后将被回炉重造,实现循环利用。该公司技术工程师骆冬介绍:“新安装的3套粉尘过滤装置可对上料环节产生的微量粉尘进行负压收集,为员工提供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
大范围推行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680个“蓝天卫士”视频探头全部并网,及时消除火点9000余个;扎实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新增审核发放号牌768辆,19家用车大户完成门禁视频监控联网……在我市,一套“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正“坚守”在各个角落,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
打好蓝天保卫战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头戏”。在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中,我市深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整治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600个减排项目,整治挥发性有机物问题189个,9家企业成功申报B级及以上绩效分级管控等级。
2024年,空气质量改善创多项历史之最。全市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2天达284天(历史最多),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历史最低),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8天仅3天(历史最少)。
综合治理 治出水清岸绿生态美
小流域关乎大生态。去年,我市瞄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过去,襄水是一条臭水沟,如今,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襄水流域净化功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襄水源生态公园的飞鸟、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的野鸭随处可见。同时,重塑沿岸人文历史景观,彰显响水洞、马跃檀溪、堕泪碑、凤林渡等历史遗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各地游客。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襄水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水质已从过去的劣V类,提升为Ⅲ类以上。
这只是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2024年,《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印发,明确2027年底完成3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75个,已完成39个。
没有“小河清”,难有“大河净”。做好小流域内的污染源头防治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我市积极开展流域内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收集,控制污染源,减轻环境压力,从源头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细胞”。
小流域连接着一方水土,更关乎当地经济发展。我市各地把小流域治理与产业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收入增长。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我市坚持“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小流域实现了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襄阳经验”。
数据显示:1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成效位于全省前列。全市9处县级以上和73处乡镇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南河获评全省美丽河湖,我市唐白河跨界流域联防联治工作实践入选全省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绿色转型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在转型发展的浪潮中,我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画卷增添亮色。
以“绿”引领。行走在襄阳大地,荒山空地、园区屋顶,一组组光伏板装扮而成的“蓝色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10.86万千瓦,同比增长31.4%,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越火电,占比达55%。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8家,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个,总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循“质”而行。聚焦“6+2”重点产业,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8.1%,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工厂老厂顺利完成搬迁,新厂成为全省铸造行业唯一一家绩效A级企业。
向“新”出发。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新区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国家试点工作,推动区域内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增效。襄城区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绿色技术改造、产品优化迭代,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2024年谋划设备更新节能降碳项目10个、工业技改投资项目11个。
追蓝逐绿,向美而行。如今,我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未来,我市仍会始终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