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巍峨苍莽,南河水如玉带般蜿蜒向前。车子在盘山路上攀爬,耳鸣一阵阵袭来。窄窄的山路上,拉矿的大货车繁忙穿梭。从南河镇政府出发,进出一趟白水峪,约需三个多小时。
终于来到大山深处的白水峪小学,远远地看见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新修的围墙围起一个素雅的校园,一幢教学楼迎面伫立,彩色地面的操场跃动着活泼生机。
初心如磐
谭承斌是地道的白水峪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开设扫盲班请他当老师,叔伯姑婶们围坐一屋,跟他学习记账识字,打那时起,他就知道教育很重要。
在山区小学当校长,谭承斌最朴素的愿望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分布在方圆几十里的沟沟岔岔,为保证学生安全,谭承斌创新提出“三方三程一线”接送办法,采取学校护送一程、摆渡员转接一程、家长接送一程的联动交接机制,每周他都带头和老师在白水峪两岸码头接送学生,保障学生安全“无缝对接”,实现交通安全“零”事故。
白水峪的山山水水见证了谭承斌和老师们家访学生的足迹。一次,谭承斌和四名老师结伴去走访学生,第二天傍晚时天开始下雪,雪越下越大,他和一起走访的老师被困在山上,又冻又饿,只得在村民家借宿一晚,直到天放晴,大家才拿着根木棍边探路边下山,一路上无数次滑倒跌倒,回到学校时手脚青一块紫一块的,分不清是摔伤还是冻伤……而这样的事对谭承斌来说又何其平常?
在山区,买菜运费太高,师生吃不起菜。学生不愿意上学,老师不安心工作,学校能办好吗?看着校外大片撂荒地,谭承斌心里亮堂了。课余,他带领老师们一起开挖梯田;活动课,几十名孩子分班在菜地里劳动;双休日,妻子也加入其中一起干。除草、挖地、运土、搬石头,经过两个月的开垦,硬是在石扒缝里建成4亩多的菜园子,生均40多平米,是全县平均数的3倍多。当黄瓜、豆角、土豆、白菜长出土的时候,师生们的眼中呈现郁郁葱葱的绿色……为了改善学生伙食,增加营养,谭承斌又在低洼处搭建了两间猪圈和鸡舍,每年喂4头猪、50多只鸡,全部供应食堂。学生的饭钵里有了新变化,每周有肉、蛋,每顿饭菜成本不足一元钱,师生们的脸上笑开了花。
谭承斌还积极争取东坪村的支持,和村民一起修路、挖沟渠、架水管,在高山与沟壑间引来了山泉水。该村为学校修建引水渠5000米,更换水管2000米,解决了师生用水问题。从教以来,谭承斌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学生200余名,资助金额近10万元。
书写奇迹
白水峪小学地处大山深处,教学成绩却堪称奇迹。全校四个年级共开设17门统考科目,其中13门科目居全镇第一。奇迹的背后是谭承斌的苦心孤诣。
他带领老师“挑战”农村课改。听课、讲评,再听课、再讲评,自己讲、老师讲、请教研员来讲……通过耐心解释、交谈、示范、沟通,谭承斌摸索出“三变”工作法,即把课改内容变活、教法变实、问题变小,引导老师揣摩、理解……老师们在这样反复讲、反复磨中逐渐吃透了教材,慢慢融入新课改中。在谭承斌的引领下,老师们主动反思教法,钻研课改,形成一股比学习、比进步、比成绩、比奉献的新风尚,学校教学质量也从原来与其他学校相差40—50个百分点一跃进入全镇先进行列。
他化身学生钻研学习,解老师缺口的燃眉之急。有一年,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患脑瘤病休,这可难坏了谭承斌。他和在大学读英语专业的大女儿一商量,每天晚上利用网络跟女儿学起了ABC,然后现学现卖、边学边卖地教给学生。暑假期间,他又买了复读机、磁带,配了教材,俨然女儿的正式学生。经过父女俩一个暑期的努力,秋季开学后,寂静的山村又传来了“good morning”的声音。
谭承斌深知,学习是日积月累培养,习惯是一点一点养成。他又在思索,如何抓学生做人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山里娃”长见识,把城市交通、设施、建筑、环境、文化纳入教学的特殊内容,构建山区校本课程特色。每年寒暑假,每名学生会拿着一份《在家表现情况表》,内容包括父母回家时,主动开门、倒水、端洗脸水;家里来了客人礼貌称呼、搬椅、倒水;帮妈妈做饭、择菜、扫地……新学期开学,家长们总会满意地说:“孩子在家变了!”“变化还不小呢!”正是这些浅显朴素的常识指引孩子们走出山沟沟,但他们始终不忘的是这所学校、这些老师和这个校长。为了引来优秀老师,谭承斌想尽办法。2017年秋,眼看就要开学了,英语老师还没有着落。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黄雪娇。“她小时候成绩就好,大学又是涉外导游专业,英语好,很合适。”火烧眉毛之际,他拨通了黄雪娇的电话。心怀感恩和教育理想的黄雪娇,经过一番深入思考后,正式回到白水峪小学报到。
在谭承斌手把手地指导下,黄雪娇很快胜任了课堂,她包揽了三个年级的英语课,兼三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和科学课,教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铁汉柔情
去年深秋的一天,妻子独自到县城办事,晚上返回时乘坐的车子,从盘山路的一个U型大拐弯处,翻下40多米深的悬崖,胸肋骨当场摔断八根,右脚肋骨90度翻折,万幸捡回一条命。
那个可怕的深夜来电,曾把他的头轰得几欲炸裂。他按捺住恐惧,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拨通同事的电话,把学校的事情简单安排一下,火速赶往县城。命运的考验已不鲜见。十多年前他也曾遭遇车祸,双腿骨折,险些丧命。小女儿一岁时被诊断为脑瘫,已在他和爱人的肩膀上生活了20多年。面对命运的挑衅,除了死扛硬撑,他别无选择,他是铁打的硬汉子。
学校即将放假,谭承斌放心不下,他把病床上的妻子暂时托付给大女儿,紧赶慢赶地回到学校。先抓紧把这几天落下的课给补上,当年他带四五年级的数学和科学,每周19节课。下午放周假,要安排老师护送学生回家。他摸摸一名叫小虎的孩子问,爷爷的腿疾好些了吗?上次帮他带的药记得按时喝。又问一名叫小娟的孩子,今天的课听懂了吗?不明白的要及时问啊。
每名学生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山里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们对他的爱和依赖日益加深。他是校长,更像父亲。学生大多是精准帮扶建档立卡对象,每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有了困难,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谭校长。
谭承斌的履历很简单,一生都没有离开白水峪:17岁时成为一名民办老师,31岁经考试选拔转为公办,35岁担任校长至今。他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拼尽了全力。
春去秋来,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走出大山,在广阔的天地挥洒人生,或是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这正是谭承斌们坚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用年复一年的耕耘奉献,书写深沉大爱和师道崇高。
通讯员:蒋琦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