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举办湖北隆中实验室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新能源燃料电池技术、微纳薄膜光伏组件制造关键技术等三项最新科研成果集中亮相,并与三环锻造、航天化学新材料等企业进行了签约转化。
湖北隆中实验室于2022年7月正式挂牌运营,以研究新材料、发展新技术、推出新装备、培育新产业为核心任务,为湖北省和襄阳市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牵引和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北隆中实验室重点开展车用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聚合资源 强化科研创新
近日,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和隆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针对动力电池水性粘接剂技术,在中试线上进行反复试验,力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
在工业领域,一项新技术从实验线走向量产线,需要经过中试线的认证。而开展中试资金投入大、创新风险高、专业性要求高,很多企业往往是不敢试也试不起,成果因此难以转化。
今年,湖北隆中实验室和省市科技部门共同出资购置的一批大型仪器设备进场调试并投入使用,搭建起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备等方向的四条中试线,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截至目前,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企业建成11个实验中试基地。
湖北隆中实验室运行以来,聚合各方资源,搭建科研平台,结出累累硕果——
联合企业成立了96个实验测试等基地,13个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已经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湖北隆中实验室获批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湖北省引领科技创新“先锋队”;
湖北隆中实验室取得“铝合金构件高效短流程精确成形技术与应用”“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制备与工程化关键技术”等16项标志性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入围全省20项标志性成果。
加力支持 推动成果转化
寒风凛冽,挡不住项目建设的热情。12月7日,在老河口智仁景行高活性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现场,机械轰鸣运转,工程车辆往来穿梭。
该项目是湖北隆中实验室战略咨询科学家王泽山院士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将建设铝合金及镁合金粉末生产线,生产技术国际先进、全国领先。
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湖北隆中实验室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协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依托湖北隆中实验室“陶瓷储热/冷技术”科技成果,2023年,中国能建集团和国辉(武汉)智慧能源公司投资50亿元,在南漳建设储能装备产业园及新能源项目,研发制造储热、储冷设备,先进氢能装备、储电装备等各类高端能源装备系统。
湖北隆中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支撑襄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申报,项目成功落地东津新区,为襄阳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运行以来,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与航天42所、回天新材、三沃力源、三环锻造、台基半导体、腾龙汽车等公司合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值累计8亿余元。
与此同时,湖北隆中实验室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20余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200余场,发布科技成果1900余项,立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50余项。
营造环境 吸引人才集聚
湖北隆中实验室成立之初,便汇集了王泽山、姜德生、张联盟、傅正义、严新平等院士,致力打造襄阳都市圈高水平人才高地。
在实验室挂牌不久后,襄阳市委、市政府出台“1+7”人才政策,在科研环境、资金保障、生活补助、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吸引优秀人才来襄创新创业。
筑巢引凤,引育结合,人才纷至沓来。两年多来,湖北隆中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上卓有成效。
吸引来襄就业人数449人。2024年,武汉理工大学192名研究生、本科生在襄就业,其中研究生学历超过65%,吸引人才配偶在襄就业5人。
依托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与航天42所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新华光合作开展“项目式”人才培养,每年定向为襄阳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推进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自运行以来,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和湖北隆中实验室引进各类人才522人,其中聘任院士5人,引进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专家教授373名来襄工作,在全球招聘了博士、博士后等144名科研人员全职在襄阳开展科技研究。
大量高层次人才扎根襄阳,在生产一线勤奋钻研,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