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自栖好梧桐。据统计,今年截至10月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7.5万户,总量达到85.9万户,在全省排名第二,招商引资数额也位居全省第二。襄阳市连续四年荣获“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称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这组亮眼数据,可以探寻我市以法治之力走出一条“活企利企之道”。
推行柔性执法“暖企”
“因抢工期而无证施工,如果被行政处罚,对公司的信誉和工程进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11月12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襄城区某工地负责人印象深刻。
据了解,该公司为了赶合同工期,在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提前进行桩基施工,被执法人员发现后紧急叫停。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经过调查,核实该公司为首次违法,且情节较为轻微,加之整改迅速,决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只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约谈和教育。
这是我市推行柔性执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如何“唤醒”市场主体的活力,营造企业落襄的“洼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祺扬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聚焦法治环境,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防止简单机械执法。
市委依法治市办在法治上为企业统筹加力,年初,要求全市所有涉企的行政执法部门,务必推出一至两项务实管用的包容监管举措服务企业。于是,市委依法治市办发布104项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清单,推行柔性执法。与此同时,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指导意见》《关于充分发挥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员作用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包容审慎监管事项“四张清单”,优化涉企行政执法方式,提升执法精细化水平。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依法对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实施教育41家次,向轻微违法企业下达《违法行为行政处罚预警通知书》80份,下达轻微不予处罚决定26件,免罚金额324万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对71项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及时纠正的免予行政处罚。
截至目前,全市多个执法领域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和不予强制清单从原来的322项拓展到436项,增长了35.4%。
一系列举措,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了包容审慎监管的执法环境,让市场主体不仅感受到法治的“力度”,更提升了法治的“温度”。
强化司法保障“安企”
今年7月,某制造公司状告某供应商。为有效化解纠纷,法院将案件委托给襄阳公证处进行诉前调解。
经查,该公司认为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导致生产线上出现大量废品,造成经济损失;供应商则认为对方没有充分证据,拒绝赔偿。经过襄阳公证处多次沟通,详细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胡勇要求,市委政法委牵头我市政法机关不断做实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司法保障,大大增强了市场主体安全感、获得感。
整合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工商联等力量,先后打造总商会、房产和物业纠纷、消费者权益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仅今年,已调解合同纠纷2855件、劳动争议纠纷1700件、消费纠纷221件。
全市各级人民法院持续深化破产重整机制,助力19家企业“破茧重生”,化解债务92.32亿元,盘活资产51.73亿元。某食品公司因出现债务危机向法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预重整期间,临时管理人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引入重整投资人,重整计划草案获债权人高票通过。仅半年,该公司实现市场化重整再生。
全市检察机关深入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设立13个“检察护企服务站”,办理涉企合法权益保护类案件316件。老河口市检察院被表彰为“全省工商联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机制优秀共建单位”;高新区检察院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
全市公安机关普遍设立“侵企案件报警求助中心”,加强对夜市排档、商业园区等区域的巡逻联防,切实优化社会治安环境。
做优法律服务“惠企”
“通过律师的专业讲解,有效帮助企业掌握合同签订、履行等关键环节的法律规范,降低了经营风险……”一些企业在参加“法治体检”活动中有此感触。全市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律师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梳理法律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70家律师事务所担任1069家企业法律顾问,常态化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
通过多点发力,我市打出一套法律服务“组合拳”,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深化“万所联万会”活动,组织律师事务所与市县两级129家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
依托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港,开展“大走访、大培训、大体检、大服务、大优化”进园区进企业“五大行动”,为784家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1.2万余次;
创新公证服务企业模式,推进公证“减证便民”工作,设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襄阳公证处今年以来办理涉企公证286件,提供上门服务42件;
积极优化仲裁服务,襄阳仲裁委员会秘书处今年受理涉企仲裁案件213件,涉企仲裁案件标的额约6.52亿元;为17家企业提供查询服务,开具相应证明文件帮企业完成上市或参加招投标等商业活动的背调工作。
除此之外,我市还加强行政复议依法化解涉企行政争议工作,今年全市两级行政复议机关实质性化解涉企行政争议39件,帮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4.4万元。
“我们将继续打好执法暖企、司法安企、服务惠企‘组合拳’,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用法治擦亮襄阳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爱群表示。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