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近年来,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依托红心猕猴桃特色种植,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走出一条共同增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金果飘香季,喜获丰收时。眼下,谷城县南河镇苏区村的50余亩猕猴桃迎来丰收,基地里猕猴桃藤架郁郁葱葱,绿叶下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团团簇簇,清香怡人。村民们正穿梭于藤架之下忙着采摘、分装、外运。
南河镇苏区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告诉记者:“我们村的猕猴桃产业基地是2016年开始建的,当时建了35亩,后来感觉行情还可以,2019年的时候又扩建了20亩,亩产量在700斤左右,每年的产值在30万元到35万元左右。”
苏区村是有名的“红色村”。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人多地少,村民长期脱贫无路、致富无门,一度被划为省级重点贫困村。2016年,在襄阳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苏区村投资85万元,通过流转土地建设了红心猕猴桃示范基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赚取工资,收入结构也由单纯的传统种植“靠天吃饭”转变为多途径的持续增收。
“今天的采摘,我们大概有40个人。普通的采摘工资在110元到120元,搬运的活动量、运动量大一点的在150元左右。”李成说。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收入来源,村里还鼓励村民一起参与猕猴桃种植。今年51岁的冯天明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的帮助下,他种植的猕猴桃面积已经扩大到35亩,部分果园也到了盛果期,收入颇为可观。
冯天明高兴地说:“现在我们苏区村的猕猴桃产业越来越大,我跟着村里一起种, 一年一亩地搞个万把块钱是不成问题的。”
据了解,苏区村始终坚持有机种植、人工生态管护,成熟的猕猴桃品相好、口感甜,深受枣阳、老河口以及谷城本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接到的订单已超过万斤。
李成表示:“产业基地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下一步我们计划跟酒厂合作,酿造猕猴桃果酒,进一步提升猕猴桃的附加值。”
记者:袁鹏 通讯员:肖珩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