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文化|赵湾你好

©原创   2024-08-12 15:48   云上谷城

在去赵湾乡之前,我真的不知道谷城的山有多高、路有多险。赵湾,也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留存在记忆的角落里。

我第一次去赵湾还是在十几年前,好像是2009年前后,大约是在当年的八九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冲毁了赵湾乡多处路段、农田、民房,给有“谷城屋脊”之称的偏远山区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伤痛。为了赵湾乡灾后恢复重建,由县人大牵头,组织县内重点企业为赵湾乡捐款,受公司领导委派,我有幸参与了这次灾后重建的善举活动。

当时,我所在的企业在古镇石花。从石花镇到赵湾乡虽然只有六七十公里,但由于当时路况很差,近三个小时的艰难之旅,让我第一次看到伤痕累累的赵湾乡,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受。大自然有时候真的很残忍,本来就很偏远、闭塞、落后、苦涩,再加上山洪无情的撕裂、切割、毁灭,更是雪上加霜,让我这个陌生的外来人都感到切肤之痛。

进入盛康镇小沟村地界,我感觉才算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山区。虽然我是第一次到赵湾,人生地不熟,但幸亏司机曾经去过一次,知道路大概怎么走。当时的路,还是七八十年代修的砂土路,经过多年车辆碾压,雨水冲刷,坑洼不平,路基也就一车道宽一点,遇到会车,只有老远的停下,等对方过后才能再启动行驶,车速只能跑二三十码,就这还感到颠簸的厉害,并不时听到车底盘摩擦路面的声音,路外侧又没有安全防护栏,车在路上七弯八拐,让人目眩。车子爬到半山腰,坐在车上顺着山脚下的河道上下看,到处都是洪水冲击不久后留下的痕迹,本来都不宽的河道上横七竖八的都是树木、大石头,还有多处垮方,泥石堵满河道。河道两边,老百姓开垦出的一块块田地大多被冲毁,上面种的庄稼也被冲得不见踪影。总之,沿途看到的尽是山洪过后的满目疮痍。这里可是当地人们代代赖以生存的故土啊,让人心痛。当时可正是八九月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本应该一派让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但山洪过后留下的这番景象,让人感到山区人们在大自然而前显得多么的无奈和渺小,山区人们在这样环境的生活又是多么的艰难和苦涩。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爬行,车子终于来到公路的最高处漆树垭子(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里叫漆树垭子),站在最高处回望走过的路,本应该诗兴大发、歌兴大发。但此时,就像一部不带美颜功能的老式相机拍摄的,映入眼帘的群山众壁,是既磅礴又冷峻、既壮观又凄凉的原始风景。

过了漆树垭子又是一番景象。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感觉到山不再那么高、路也不再那么陡,这大概就是“山到极顶人为峰”的感觉吧。但是道路两旁的民房也越来越多,路上的行人也三五成群,或背着背篓、或挑着担子,看到有车来了,负重行走的人们都会主动让到路边,面带憨厚的笑容望着车子经过,司机也会礼节性按下喇叭打个招呼,人们则会双手举过头,既表达欢迎,又表达谢意。从这种表情和举动可以看出山区人民天生的淳朴和真诚。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了赵湾乡政府,其他参加活动的人员也陆续赶到,在乡政府整洁而简陋的会议室里,乡领导简单而热情的致过欢迎辞后,重点向我们介绍了灾情和全乡上下灾后重建的计划和决心。县人大牵头领导又从政治的高度、社会的广度、责任的角度、人性的温度强调此次捐款赈灾的意义和影响。参加捐款活动的人在实地看过、现场听过之后都被深深地打动了,纷纷表示原定的捐款数额再加一倍左右。至此,这次捐款善举活动也算圆满结束,我也和大家一样带着责任而来,载着荣幸而归。

第一次到赵湾,给我的印象是浑浊的、片面的、表象的、肤浅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多深印象的印象。

我第二次到赵湾,是在2018年的十月份。这次去我有意邀请我的两位同学黄永汉和盛定芳。黄永汉是土生土长的赵湾人,曾担任过多年的赵湾乡党委副书记,他对赵湾的山山水水、人文风俗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请他一起既能帮我们开车,又能给我们当向导,盛定芳调侃说:“规格有点高啊,连司机都是正科级别。”

时隔多年,因为工作和业务关系,我再次踏上赵湾乡的土地,却又是一种不一样的心境。因为要去赵湾乡中心学校和赵湾乡长岭中心小学安排检查我们公司承担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任务,所以我们一行几人一大早就出发了。

路还是十几年前的那条路,但是路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基扩宽了,大部分路段都刷黑了,双向两车道,靠悬崖的一边都加上了防护栏、防护墩,黄永汉驾车技术娴熟,路况熟悉,哪里将要拐弯,哪里需要提前减速鸣笛,他都了然于心,所以车速相对快得多。他边开车,边沿途介绍赵湾乡圪圪垴垴过去和现在的人和事,我们听了既感到新鲜又感觉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车行到一处完全是从大山巨石中抠出来的一段路时,山崖壁上镌刻着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我们还专门下车仔细感受了一下当时修路艰难和危险的程度。据黄永汉介绍,当年修这段路时,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在悬空打炮眼时绳索断了,姑娘十几岁的青春年华和毛主席的诗句一起被永远定格镌刻在大山的巨石上。

继续盘旋而上来到半山腰,这里建了一个观景平台,站在观景平台上放眼望去,壮美的景色让人震撼,都想吟诗一首,但又觉得文思羞涩,搜肠刮肚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生怕用词不当亵渎了大自然赐予的人间胜景。

上午九点左右我们来到赵湾乡集镇上,这里临街开了一家豆腐作坊,开豆腐坊的主人是黄永汉的亲戚。对我们的到来,主人家简单寒暄之后,非常客气地为我们端上一碗热咯咯的豆腐脑,而且是用大粗瓷碗盛的,撒上一点蔗糖,蔗糖的甜味并未刺激到我的味蕾,倒是那浓郁醇厚的石膏豆浆味让我的舌尖触碰到小时候吃过的妈妈的味道。

接着黄永汉又带我们看了赵湾乡的两个网红打卡点姊妹松和八里荒人造松林。姊妹松一大一小相依而生,特别是大的那颗,粗壮挺直的树干,硕大的树冠,茂密的松针,真像一位大姐姐庇佑着旁边的小妹妹,其实我更感觉它像一位伟岸的丈夫深情地将娇妻拥入怀中。据黄永汉说姊妹松树龄大约一千六百年,旁边还有人设有挂拜台,地上留有很多人们烧香放鞭的残留物,可见人们已经把它给神化了,祈盼这大山里的爱神保佑平安,真情常在,爱意长留。

八里荒,我们去时名荒实不荒。特别是八里荒的一大片人工松树林,深入林中,给人一种置身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的感觉,走在林下面又感觉踩在一层厚厚的地毯上,泡乎乎、软溜溜,极为舒坦。我们去时已有十几个从襄阳市区赶来的游客,他们带来吊床、烧烤架和各种食材,一番交谈之后才知道这些从闹市区来的客人想在这里露营野饮,工作之余慕名来此享受一下高山之巅林海松涛独特的山野趣味和原始的韵味。

在去长岭中心小学的途中,我们看到政府建的一处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漂亮的小区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但是看不到有多少人居往,我们感觉纳闷,这么好的别墅式小区,就连城里人都很羡慕,而这些从大山深处的孤山野洼搬迁来的人却难于留住他们的脚步。黄永汉解释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上年纪的人离不开老窝。确实,确实,放眼望去远处山顶、山腰、山窝窝里一栋栋老土坯房却炊烟袅袅,我想,这就是人们植根骨髓,溶于血液里的故土情怀,他们宁愿在世代生息的老窝里独守孤独与清贫,也不愿来到陌生的地方去感受喧嚣与烦扰,他们听惯了房前屋后山风鸟语,闻惯了脚下泥土芬芳,当然也就故土难离呀!

长岭中心小学坐落在长岭的西北角,这应该是谷城海拔最高的学校,建的非常精致漂亮。我们到时临近中午,近百名孩子在此生活学习,由于大部分孩子离家都很远,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吃住都在学校,学校老师不但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还是他们的兼职父母和生活老师,既当保安员又当保育员,孩子们的家长当然也就放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最美好的旋律,那就是风声、雨声、松涛声、鸟语声和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谱写的大自然交响曲,记得当时回去后我还写了一篇短讯《守护在大山之巅》。

此后的几年里我又先后去过几次起湾中心学校,听到两个极不愿听到的消息,八里荒一大片人工松林消失了,问其原因说是松树被大雪压断后不得不砍伐了,而一千多年的姊妹松也倒掉了,说是被大风刮、冰凌压,“蹶蔸”了。几十年长成的林海,一千多年树龄的古松树,在经历几十年、上千年风雨考验之后,却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正旺的大好背景下消失了,蹶蔸了,让人痛心不已。当年杭州西湖边千年雷峰塔倒掉之后,解放了许仙和白娘子凄美的人仙爱情自由,鲁迅先生还专门撰文称快并羞辱了多事的法海和尚。而现在一千多年树龄的“姊妹松”的倒掉,也倒丢了人们对爱神的祈盼,我也在此牢骚一句以表惋惜,但是我想比我更加惋惜的应该是赵湾乡的土著民们。

我认为赵湾乡有三大宝贝,第一大宝贝就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好风景。春天的绿海、花海和宜人的气候能让人流连忘返,秋天的累累硕果,斑斓的色彩又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保护好大美的自然风景,就是保护赵湾人的金饭碗,致力保护,理性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才是上策。我没有调查统计,但我有充分的理由推断八里荒人工林海的消失,“姊妹松”的蹶蔸倒掉,至少让赵湾乡失去了无法统计估量的客源和财源。

赵湾乡第二大宝贝,应该就是赵湾乡的土特产品,赵湾的豆腐、土鸡、洋芋、天麻,以及众多的野山珍等,现在都小有名气,县城里很多餐馆都将赵湾绿色食品作为招揽客人的招牌菜,还有赵湾乡苞谷酒、万里山矿泉水,稍加工业化加工也远销他乡。外地人来赵湾游玩,有看的、有吃的、有喝的,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赵湾乡的第三大宝贝,就是当地淳朴的民风。我们谷城过去有一个很不好的世俗偏见,把山区里的人称为“山咆匠”“山丫唬”,好在这种偏见也早被摒弃了。我认识很多赵湾人,为官也好,经商也好,打工也好,务农也好,他们大都很正直善良,温柔豪爽,诚实守信,少了一些精明,多了几分憨厚,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呀!不管你在路上问路,还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他们都会停下手里活计,热情相助,甚至倾囊相助,如果你到他们家中寻杯水喝或做客吃饭,他们都会豪不吝惜倾其所有,“箪食壶浆”敬客人。这些都为赵湾人赢得了口碑,也带来了人气财气。我有最新资料佐证,2024年中考,赵湾乡中心学校,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一个只有几十名学生的毕业班,在外界条件与城区、平原乡镇不可同日而语的情况下,中考各项指标居全县第一,而且还是六连冠,这就是因为赵湾乡有淳朴的校风、淳朴的教风、淳朴的学风。相信,随着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带着淳朴的民风走出大山,又从各地带回更多的知识和财富反哺家乡,难道你能说这不是赵湾乡的一大宝贝吗?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啰嗦了,几次赵湾之行,就像去拜访一位远方的亲友,在受到盛情款待之后,也不知道怎样表达谢意,只好在颔首揖别时大声地,深情地说一声:赵湾,你好!

通讯员:张佩学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