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近期遭遇多轮强降水
引发洪涝灾害
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大
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
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布范围扩大
增加了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在此提醒大家
汛期小心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者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湖区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区。
血吸虫的发育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共七个阶段,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
尾蚴在水中接触到人的体表后可侵入人体。有实验证明,人体只要接触尾蚴10秒,就可被感染。
感染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潜伏期14天-84天不等,一般为35天-42天。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一种只有图钉大小的淡水螺类。
血吸虫感染钉螺可在水中逸出大量尾蚴,有钉螺存在的地方就有发生血吸虫病的风险。水是钉螺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
01避免接触疫水
不接触有螺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
汛期水位上涨,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等。
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原因无法避免接触水体时,需着长筒套靴等个人防护用品,防止裸露的皮肤直接接触水,也可使用防蚴膏涂抹皮肤,隔绝尾蚴感染。
02安全用水
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不喝生水。
03管好人畜粪便
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温馨提示:
当不可避免地接触了血吸虫病流行区自然水体,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疾控中心/血防站)告知有螺水体接触史,并进行相关检查,发现感染应及早规范治疗。
来源:湖北发布、“湖北疾控”微信公众号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