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之变 ——“两山”理论中国乡村实践样本调查 | 堰河村的认识论:不负青山 不负人民

2024-07-02 08:46   云上谷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用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了“两山”理论的真理伟力,为中国广大乡村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系列报道:堰河之变——“两山”理论中国乡村实践样本调查。今天请看上篇:《堰河村的认识论 不负青山 不负人民》。

下了高速,开车十多公里,山色渐渐葱郁,沿着一条蜿蜒的小河,我们来到了堰河村。这个藏在秦岭余脉深处的小山村,竟是一个4A级景区。夏至时节,一场大雨过后,茶山苍翠欲滴,村民方金满正在采摘这一季的茶叶。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方金满:“今年茶叶销售比较好,家里没有存货,到这个时候依然还在采摘夏茶。”

堰河的茶一年可以采三季,产量高、品质好,源于这里的好山好水。而保护好这山山水水,方金满从小就有记忆。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方金满:“这个就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记者洪亚飞:“哪个是您啊?”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方金满:“这个是我。”

记者洪亚飞:“您手里拿的是什么?”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至善茶庄负责人方金满:“拿的就是火钳,就用这个火钳把垃圾夹起来,放篮子里面。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最后一堂课,就去搞这个活动,做这个事情,我们都笑得非常开心。”

2003年,堰河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这个当下依然困扰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问题,早在二十年前的堰河村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很多人不理解,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搞垃圾分类,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当时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很多茶商到我们堰河,我们想把村庄搞干净,让茶商们进来,有一个好的环境。老百姓在家里三个垃圾桶初分,保洁员每天细分,垃圾分类中心堆积好,再运到城里回收站去,我们这叫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干垃圾能卖钱,湿垃圾能够沤肥种庄稼,有害垃圾到镇里集中处理”。本世纪初,深处中国腹地的这个乡村就立下了规矩,“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当年的坚持,换来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山上的茶园绿意盎然,山下的民宿红红火火,方金满的爱人正忙着给游客办理入住。

方金满妻子陈雪梅 :“您的房间在201,在二楼,还有什么需要跟我讲一下。”

卖茶叶、办民宿,夫妇俩一年收入30多万元,靠着家门口的这片绿,方金满家早已步入了小康。堰河村“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中国乡村的朴素愿景在这里已经实现。

“你看这个啤酒瓶,可回收的,扔到这个蓝色的(垃圾桶)好不好?好,你扔一个,哎呀,棒。这有害垃圾电池,你看,扔到这个红色(垃圾桶)里面,我扔一个你扔一个。噔!”

方金满的女儿刚满两岁,守护绿水青山的这粒“种子”,已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根植于她的心中。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何祖运:“闵书记上任以后,他说要栽树,那时候思想也不开放,都砍完了。”

记者洪亚飞:“那想再种上去,是不是也很难?”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何祖运:“那难呐,搞了几冬几春。”

为什么要种树?何祖运有着苦涩的回忆。30年前的堰河村,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何祖运:“那时候娃子读书,我确实没有办法,那时候没得经济来源,只有砍柴卖、砍树卖。闵书记拦住(我)以后,说你砍树砍了,子孙后代咋搞呢。”

痛定思痛,1993年,三十出头的闵红艳带领全村劳力进山种树,茶树、杨树、杜仲、松杉。到了2000年,全村种下了1200亩茶园、5000多亩经济林、10000多亩生态林。时至今日,堰河村的山地全部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这是一座“绿色银行”,存进去的是“绿”,取出来的是“金”,但要认识到这一点,得靠时间来证明,其中的坚守更为不易。1996年,堰河村的集体经济有了点盈余,两家茶厂、两万多亩山林。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要“分家产”。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我是坚决不同意的,经济可以生态化,生态可以经济化,我就认准了这个理,千万不可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毁了全村未来的发展。”

时间终将给出答案。几十年过去了,堰河村用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出了响亮的回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记者洪亚飞:“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啊?”

游客史女士:“哦,我是从安徽过来的。在乡村里面有一家咖啡馆,还是挺有意思的,越南进口的咖啡豆,喝了以后觉得也很惊喜的感觉。”

堰河味道咖啡馆,老板是一对夫妻,常年在外打工,最远跑到了越南,四年前回乡创业。一样的是民宿,不一样的是咖啡。

记者:“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回来啊?”

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堰河味道咖啡馆老板赵玲玲:“因为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时候,老人和孩子又兼顾不了,现在看到村里面的发展越来越好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顾得了家,赚得了钱,这个当然是值得回来发展。“

画家李云,是一个外乡人,他把自己的画室安在了堰河。他的画作,卖得最火的,就是堰河的山山水水。绿水青山从心间跃然纸上,唤醒了八方游客的乡愁。

记者洪亚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当年闵洪艳带领村民们种下的‘常青树’,现在也变成了‘摇钱树’;垃圾分类的坚持,也证明了善待自然、善用自然终将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呵护。观念的一点点转变,绿色价值的一点点释放,让堰河人更加笃定,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来源:长江云新闻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