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全力以赴夺取小麦丰收

2024-06-17 08:50   云上谷城

6月13日,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会通报,作为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的小麦表现亮眼:面积、单产、总产再次实现“三增”,即面积539.65万亩、单产373.03公斤/亩、总产201.31万吨,同比增长1.1%、4.9%、6.13%。

作为全省最大的小麦主产区,我市小麦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540万亩左右。小麦丰收不仅关乎我市百亿斤粮食大市地位,也关乎全省的粮食安全。

自5月11日我市召开“三夏”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以来,全市上下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夺取小麦丰收。

多措并举,实现“三增”

“经专家组一致认定,示范方现场测产,实打产量为602.6公斤/亩,创下了湖北省稻茬小麦单产新纪录。”5月25日下午,随着小麦测产专家组组长凌冬宣布,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天下午,市农技推广中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邀请市农科院、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樊城区牛首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有关专家,对位于樊城区太平店镇小龙洲村的稻茬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结果显示,该示范田创下了湖北省稻茬小麦单产新纪录。

此次稻茬小麦单产新纪录的诞生,标志着我市小麦单产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初,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南漳县、谷城县、襄城区、樊城区等8个小麦主产县(市、区)被列为部级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县。

如何确保目标实现,为高产打下基础?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和良制的“五良”融合成为共识。

一套组合拳随之施展开来——

推广了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小麦新品种,集成推广运用了一批高质高效的绿色生产技术,办好了示范样板田,还开展了高产竞赛活动。1200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全程开展技术培训和包片指导服务,抓好抗灾减灾和机收减损工作,为小麦的整体单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推广小麦药剂拌种技术、种肥一体化机械播种技术、播后冬前化除化控技术、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区内小麦药剂拌种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率100%、机耕机整比例达到100%以上、沟厢配套率100%、小麦机播比例达到98%以上;

各地打造了一批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良种良法结合,创建一批集成化、区域化、标准化小麦绿色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模式。病虫害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以及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精准施药等关键技术在示范区内实现全覆盖。全市创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面积达65.7万亩,其中,万亩高产示范片33块、千亩示范方152块、百亩攻关田165块。

小麦单产提升行动的有效实施,为实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三增”局面奠定了基础。

科技助力,麦粒饱满

这几天,随着小麦收割入库,襄州区张家集镇的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建锋松了口气:“我们今年在千亩示范田里推广使用‘植物疫苗’,面积1500余亩,通过测产,亩均增产50多公斤。”

利用新技术增产的不仅仅是他的示范田,去年起,这种“植物疫苗”在我市进行了万亩田间试验示范。经专家组测算,使用了“植物疫苗”的小麦实现全面增产,增产幅度在4.28%至17.19%之间。

“今年丰收来之不易,科技支撑发挥了很大作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两稳两扩两提”总体目标要求,我市重点稳面积、攻单产,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一批优良品种得到广泛应用。我市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品种,如本地育成的扶麦368、楚襄1号、鄂麦590、垦麦58、金乐1号、襄麦75等品种,区外郑麦136、秦鑫271、豫麦51等品种,特别是在众多示范区内,小麦优质品种应用率达100%。

与此同时,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和效率。此外,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精准施用等关键技术实现全覆盖。

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据了解,全市19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小麦面积在500亩至1000亩之间,15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小麦面积在1000亩以上,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创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田的主体。

依托市农科院、市农技推广中心、市植保站等,我市组建小麦高产创建专家团队,在作物生育关键时期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技术联动、协同配合,确保关键技术落地,为小麦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齐心协力,绘就“丰”景

麦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离不开大会战。

麦收前,市、县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具保障供应、检修培训、抗灾救灾、跨区服务保障方面早行动、早安排,全市20多万台(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集中投入生产。除备足备齐生产所需各类作业机械和维修配件外,我市还加强机手培训,制定农机防灾抗灾应急预案,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85支。

麦收中,服务保障至关重要。我市在主要高速出入口和重点区域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10个,及时为过境机手提供机收信息、维修保养等方面服务;开通并公布24小时小麦机收服务热线,随时受理农民、机手的咨询和诉求;石油、石化企业加强油料储备,鼓励供油企业为农机具优先加油、优惠加油。同时,气象部门全程做好气象服务,确保重要气象信息直达农户。

这一时期也是农机安全生产事故易发期、多发期、高发期。对此,我市各地梳理农机作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组织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麦收后,各地积极组织机械烘干、小麦收购等,相关部门落实夏粮收储政策,加强市场信息调度,防止“谷贱伤农”。

襄州区检查农机跨区作业安全情况,宜城市落实引机措施,谷城县设立三个绿色通道,南漳县开展机收技艺比拼,全市7000台(套)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北斗辅助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大显身手,中石化襄阳分公司、中石油襄阳分公司通过加大油品供应力度、推出优惠活动、提供便捷服务等措施,全力保障农业机械用油需求……

风吹麦浪,满地金黄,我市小麦丰收的景象获得央级媒体的频繁关注:5月18日,中国“三农”发布、“三农”群英汇、央视“三农”麦收天团直播团队策划的“一路向北看麦收”活动首站在宜城举行;5月19日,新华社刊发我市小麦喜开镰消息;5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南漳小麦丰收的画面;5月21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报道我市做好农机手后勤保障的经验做法;5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我市智能储粮库即将使用、小麦单产提升中“植物疫苗”示范推广情况,《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樊城区牛首镇抢收小麦景象……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