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镇下磨石村:稻蛙邂逅 实现“禾下乘凉”生态梦

©原创   2024-05-24 14:43   云上谷城

眼下,谷城县茨河镇下磨石村60亩稻蛙共作基地抢抓时节插秧,做优稻蛙共作的后半篇文章。

今年3月,基地投放的2000万尾小蝌蚪,基本上已完成了变异,现如今成了一群群小青蛙。人走近或发出声响,密密麻麻的绿色“小鼻嘎”在食台上跳跃逃窜,画面稀奇有趣。

凑近看去,蛙蛙们似乎也瞪大了双眼,双臂撑地、自由欢快,或栖息在食台、或躲避在禾下,又或是在水中游泳嬉戏。这一阶段也被统称作“四角蛙”阶段,同一时期,需要完成铺食台、栽秧苗,训进食等配套动作。

“铺上食台,小蛙们才有地方上岸。栽秧苗,小蛙们才能在烈日下找到阴凉。训进食,才能引导小蛙们不仅吃虫,更开口吃料。”谷城县耕源农业公司负责人徐勇解释道。“再过几个月,等秧苗长高,小蛙们就更舒服自在了。”

水稻为青蛙遮阴,蛙能吃虫,排泄物为水稻提供肥力,可大幅度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人工成本,这批小青蛙在今年7月20日左右可以上市出售。

为降低应激反应和发病率,基地130个池子的食台全部铺完后,将进入限时参观状态,规定某一时间段内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并严格做好换水消毒、夜间巡池等措施,确保小青蛙得到充足的进食和休息,这样青蛙才能更加健康有活力。这也是徐勇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蛙共作绿色生态种养互补农业新模式,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预计该基地可亩产青蛙3000斤以上,60亩可产出18万斤蛙,按照每斤15元的价格计算,大约可以卖到270多万元。

下一步,下磨石村稻蛙共作基地将持续做好精细化管理,开展人员培训,培养出更多稻蛙专业技术人才,将产业做大做强,吸纳人才、促进就业,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通讯员:郭赟菲 魏云凡 陈浩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