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说的就是人的精气神。气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气血不足,体力精力都会有所下降。
好好休息能促进气血生成,恢复活力,但一些不经意的习惯看起来是放松,其实很耗损气血。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彭玉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喻斌
暗中偷走气血的5件事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生命活动中的两大基础。气是一种能量,可温煦机体、推动气血;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血液,能濡养脏腑、活跃精神。
以下5个看起来很放松的行为,其实很耗损气血,希望你一个也没占。
1
经常刷短视频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这里的血就是肝血。眼睛能看得清楚,全靠肝血滋养和肝气疏泄。如果肝血不足了,眼睛就容易干涩。
有的人看短视频一看数小时,过度用眼会调动更多的肝血,加上久坐不动,容易出现气血瘀滞。
建议: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还可以多转转眼球,勤刮眼眶。双手握成空拳,由内向外刮动上下眼眶,直至产生酸胀感。
2
老躺着想事情
“思伤脾”,思虑过度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气血化生就会不足。思虑过度还会伤心神,出现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
建议:传统医学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是内心清净,不拘泥于琐事,便能活得健康。
脑力劳动者不妨给自己设置一个“私人时间”,专注于自我,做做正念训练、瑜伽等,别太追求完美,培养一颗面对生活百态的大心脏。
3
泡脚出一身汗
睡前泡泡脚,暖身助眠,但如果因为水温高或泡脚时间长而出大汗,这种做法就很伤身体了。
因为身体过热会导致阳气升发,气血外张;泡至出大汗,更会加重津液耗损,使气血变得亏空。
建议:泡脚的水温不要超过40℃;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泡脚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冬主封藏”,提倡藏精养神,冬天的晚上尤其要尽量少出头汗。
4
边吃饭边追剧
不少人吃饭时打开一个下饭剧,边吃边看,看起来很惬意,但这会导致注意力被吸引,让未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胃里,加重胃肠运化负担。
建议: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大家吃饭时不妨放下手机,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美味。
5
一躺躺一天
“躺久了感觉浑身没劲”不是错觉。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下班回家在沙发上一躺数小时,周末或节假日久躺不动,其实都很伤气血。
建议:“动则生气”,只要动起来就有好处。休息日尽量不要一躺躺一天,平时不久坐,连续静坐不要超过50分钟,哪怕起来接个水也可以。
气血不足的人什么表现?
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非常广泛,“气虚”和“血虚”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
气虚则阳气的温煦及气血推动作用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等。
血虚则器官缺乏濡养,可见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以下是气血不足10个主要表现:
① 健忘心悸;
② 视物昏花;
③ 脸色萎黄;
④ 皮肤粗糙、干燥、发暗或没有光泽;
⑤ 头发干枯,没有光泽;
⑥ 手足麻木;
⑦ 失眠多梦,易醒;
⑧ 月经量少、延迟;
⑨ 头晕耳鸣;
⑩ 疲倦无力,活力下降,少气懒言。
8个方法“补回”耗掉的气血
如何把不知不觉“耗掉”的气血补回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喻斌表示,其实并不难,以下方法坚持做就有效果。
1
细嚼慢咽
食物被充分咀嚼,才能更好地吸收,减轻脾胃负担。一口饭建议咀嚼20次左右,吃饭慢一点,早餐吃15~20分钟,中、晚餐最好不少于30分钟。
2
少食寒凉
长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容易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进而影响气血生成。平时注意喝温水,少吃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
3
睡好子午觉
睡觉是养肝血的重要方法。“子午觉”就是在每天的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睡好觉,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冬天万物闭藏,大家应早睡晚起,多睡点觉;夏天则可以晚一些入睡,但最晚也不要超过23点。午睡20~30分钟即可,可以滋养心神。
4
按揉公孙穴
中医认为,公孙穴具有健脾胃、调冲任的功效,为健脾第一大穴,脾气旺而气血盈。
每天早晚各按50次左右即可,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还可以配合太白穴一起按揉。
5
阳光浴头
阳光好的时候,出去晒晒太阳,尤其是让阳光晒到头部的百会穴,能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脏腑活力。
6
暖水浴足
下肢寒凉的人,可在水中加些艾草、花椒等。不过,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最好饭后1小时再进行。
7
拍打小腿
坐立位,双脚着地,一手握成空拳,扣打小腿骨头外侧的肌肉。这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区域,适当用些力气,以有酸痛感为度。
8
晨起梳头
“头为诸阳之会。”梳头不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滋养头发,还能通达阳气、疏通气血。
时间以早晨最佳,此时是阳气升发之时。每次梳50~100下,感觉头皮微微发热即可。
来源: 生命时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