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2024-02-21 17:01   云上谷城

春节刚过不久,又将迎来一个传统佳节——元宵节,过了这一天表示春节就算正式过完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名称由来

古人把农历正月称作“元月”,象征“一元复始”,又把夜称为“宵”,而农历正月十五,刚好是一个月中的上半月,因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在历史上曾是法定节假日。汉朝时,放假1天;唐朝时,放假3天;宋朝时,放假5天;到了清朝时,元宵节可以放假10天。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节日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节日习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等等,吸引了观灯群众。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求祛病延年、健康平安。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科普小知识

汤圆和元宵的区别:元宵和汤圆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元宵是“滚”出来的,而汤圆却是“包”出来的。北方摇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我国南北不同的元宵食品习俗。

元宵和汤圆不能多吃:汤圆和元宵外皮均以糯米为原料,糯米含有大量支链淀粉不易消化,吃太多会引起积食、腹痛。

谷城县科学技术协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