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丨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次亮相央视《秘境之眼》背后

2023-09-15 10:27   云上谷城

豹猫。

红腹锦鸡。

专家在南河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

今年8月以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红腹锦鸡、豹猫,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先后9次亮相央视一套栏目《秘境之眼》,刷新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南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上央视的纪录。

野生动物影像是如何捕捉到的,又是如何采集上传到央视栏目的?南河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上有哪些“硬核”举措和“暖心”服务?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的南河自然保护区,一探究竟。

“红外”上岗

悄然记录珍贵瞬间

在《秘境之眼》的画面中,两只白冠长尾雉时而悠闲踱步,时而相互追逐嬉戏,华丽的长尾是吸引异性的“王牌筹码”。它们常在茂密森林的空旷地带活动,三五成群,以便在觅食时躲避危险。

然而,要想拍摄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影像,光靠人是不行的。

“前些年,我们把摄影专家请到保护区,蹲守一天一夜,也没抓拍到它们的身影。”南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习东说,为了拍到野生动物,保护区采购了一批红外相机,于2020年陆续在野外布设,尽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野生动物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自由活动,由红外相机实时记录影像资料。

方习东告诉记者,僻静的林地、沟壑、小溪以及岔路口等地,方便寻找食物和水源,野生动物出没频繁,是布设红外相机的绝佳位置,拍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更多,野生动物活动的场景也更丰富。

为便于开展科普考察,南河自然保护区被划分为20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布设一两台红外相机,共计340多台。

“红外相机拍摄主要通过热感应实现,即便在恶劣天气一样能工作,只要有动物从镜头前经过,相机就会自动开启,录制一段20秒左右的视频,自动保存后再录一段,依次推进。”方习东说,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就会提取红外相机里的视频素材,按照拍摄地点、时间、物种、活动场景等信息分门别类存档、备用。

除了布设红外相机这张“地网”外,南河自然保护区还借用卫星遥感设备构建了一张监控“天网”,结合物联网、大数据、VR等高科技,集成基础信息、本底资源、遥感监测、实时视频等各类数据信息,然后通过标准化处理,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内容,以便更精准地捕捉动物影像,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不停机工作的红外相机等实时传输设备,布设更多360度旋转的高清探头,争取记录更多动物的活动影像,分享给大家。”方习东说。

“海选”作品

登陆央视展现精彩

《秘境之眼》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央视一套合作推出的一档科普公益栏目,以短视频、原生态的方式,把观众带进保护之地,每天一期,每期1分40秒,鲜活呈现动物的一段活动影像,展现生态文明的成就。因此,该栏目对全国各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的素材要甄选。

“视频的分辨率、清晰度都有规定,而且要求抓拍的动物活动场景要感人、精彩。”南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管理科负责人张贵勇说,工作人员对搜集的影像资料会进行规整和处理,同一种动物不同地点的活动轨迹可以剪辑到一个视频里,这样画面更丰富。

为做好这档栏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开发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为各地自然保护区打开了上传影像素材的端口。栏目组每天都会从海量素材中精挑细选最优的,再进行加工制作。

南河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红腹锦鸡,先后4次亮相《秘境之眼》,分别展示了它们换羽、求偶、觅食、打斗的场景,生动形象,非常吸引眼球。

2020年,南河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密切协作,启动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活动,完成了78个4平方公里网格的植物样线、93个植物样方、35条两栖爬行动物样线、39条鸟类样线、7条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样线的普查工作。

“各类动物的信息都比较详细,我们有的放矢,对于罕见的、有趣的动物,多拍摄一些影像,提高采用率。”张贵勇说,红外相机的位置一般半年更换一次,便于捕捉更多动物的活动场景。

据介绍,近几年,南河自然保护区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推送了大量影像资料,不少内容被选用在不同的场合,对宣传推介大美谷城的良好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暖心”守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谷城县西南部,属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33.7公顷,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水源涵养林,种类繁多的古老孑遗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生境,种群丰富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繁衍栖息地。

在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期间,工作人员采集、制作植物标本5580份,涉及950余个种类,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黑水大戟、渐尖叶鹿藿、棱果米面蓊等新记录种165种(57科112属),调查23个群丛。

野外调查还记录到13种两栖类动物、25种爬行类动物、22种鱼类,制作两栖爬行类及鱼类标本87份。

红外相机共获取6T数据,拍摄到野生动物101种,隶属5目11科;鸟类75种,隶属8目25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野生动物15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野生动物5种,调查鉴定出昆虫种类242种,同时,完成了昆虫名录的修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南河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通过开展打击非法猎捕、食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等专项行动,为野生动物营造了一个温馨家园。

7月25日,南河自然保护区接到村民报告,发现一只奇怪的鸟,因腿部受伤无法飞行。经鸟类专家鉴定,该野生动物为海南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沿海一带,此次带伤出现可能是受到了台风的影响。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海南鳽腿部的伤口逐渐愈合,自主捕食和生存能力慢慢恢复,随后被放归大自然。

“我们常年选聘34名专兼职管护人员,开展日常巡护工作,发现问题随时通过手机APP上报,形成联动效应,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推动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南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婕说。

围绕把南河自然保护区建成合格、标准、优秀保护区的目标,谷城县投资2241万元,在赵湾乡和南河镇开展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包括保护与恢复、科研监测、宣传与教育、基础设施及附属配套等工程。

“保护生态,说到底是要增强大家的生态文明意识,科普宣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在南河自然保护区设置了科普宣教长廊,计划选择几个村建设科普广场,让群众前来体验和感受,从而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去。”邓婕说,自然保护区是“天然植物园”和“绿色基因库”,必须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确保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杨守荣|责任编辑:翟竞

审核:余运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