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的文化名山中
最难写的要数隆中山
因为它的历史积淀实在丰厚
而写它的人也实在太多
游客在古隆中景区游览。谢勇 摄
隆中山,位于襄阳城西约十公里处,也有志书说十五公里。关于隆中的得名,清光绪《襄阳府志》中记载为,“其山隆然中起”,故曰隆中。隆中山能享誉千载,就因为它是诸葛孔明的躬耕地、三顾茅庐的发生地、三足鼎立的策源地。
千百年来,到隆中拜谒追思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正如宋人邹浩所写:“一自英雄三顾后,至今车马不曾休。”这些人怀着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接续起隆中山的文脉,并成为古隆中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就让我们从
古代的祭文、碑记和名人诗作中
感受诸葛亮光耀千秋的人格魅力
追寻隆中山自诸葛去后
绵延不绝的文化踪迹
01祭文与碑记
隆中山是
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197年-207年)
躬耕读书的地方
东汉末年
刘备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
三次来到隆中
恳请诸葛亮出山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
于是将天下形势作了一番精辟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战略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北伐前线五丈原。此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敬与推崇。
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也多次向臣下询问诸葛亮其人其事。
晋永兴元年(304年)
在诸葛亮去世70年后
镇南将军刘弘来到隆中凭吊诸葛亮
并命陪他一起的太傅掾李兴写了
《祭诸葛丞相文》
这是襄阳隆中现存史料中
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文
最早见于晋王隐的《蜀记》
碑文以刘弘的语气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并描写了诸葛草庐的状态,开篇为:“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肇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刘弘,字和季,晋太安二年(303年)为荆州刺史,后代替新野王司马歆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在驻守襄阳期间,重民生、轻赋税,深得百姓爱戴。他在襄阳病逝后,襄阳百姓像亲人逝去一般悲痛(“士女嗟痛,若丧所亲”)。
至于李兴,你或许有些眼熟——没错,他还为羊祜写过一篇著名的碑记,即《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从铭文的内容可知,此时的诸葛故居已得到重修,并且有了纪念诸葛亮的祠宇,且初具规模。
唐代,隆中诸葛亮故居的名气达到了一个高潮。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晚唐文学家孙樵来襄阳时,曾游隆中谒武侯祠,并作《刻武侯碑阴》,文中充满了对诸葛亮德智的赞美,并对诸葛亮的早亡深表痛惜。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唐代山南东道的治所在襄阳)李景让,对武侯祠进行了维修,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亲撰,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
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南宋名臣刘光祖奉召从四川前往杭州时,曾专程绕道襄阳,拜谒诸葛故居,并撰写了《祭诸葛亮文》,叙述了他到隆中“欲谒遗宫”的情景。
明清时期,隆中的建筑经过多次重修,每次都有祭文及碑文传世。明嘉靖乙酉年(1525年),正德进士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当他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很是揪心,遂与监察御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侯祠的号召。重修之后,郑杰受命作《重修诸葛武侯祠记》。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冬,时任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的李桢被派到襄阳地区巡察民情。到隆中山后,李桢见祠堂已破旧不堪,杂草丛生,便令襄阳群吏商量修缮事宜。怕官府拨下来的银两不够,他自己拿出一百多两给负责修缮的人,堪称诸葛亮的“铁粉”一枚。
在重修武侯祠及诸葛故居后
李桢还命人将
诸葛亮画像刻于石碑上
供后人瞻仰
并亲自题写《汉武侯像赞》
以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石刻画像
现立于隆中书院南侧的明碑亭内
02与隆中有关的名人诗作
除了祭文、碑文及游记外
历代文人写隆中的诗歌也非常多
如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广溪峡》诗中写道:“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江陵诗人崔道融到襄阳时,在《过隆中》中写道:“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诗人李欣在《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一诗中写道:“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
陈子昂的《岘山怀古》中也写道:“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到了宋代
隆中建筑的规模继续扩大
曾巩、王安石、苏轼等
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
在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颂
以及到隆中后的所见所闻
如苏洵有诗云:“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曾在襄阳为官三年多的曾巩在《隆中》诗中写道:“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宋嘉佑五年(1060年),一代文豪苏轼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时,写下了著名的《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南宋名臣李曾伯在驻守襄阳期间,曾有《和刘清叔襄阳草庐韵》一首,称诸葛亮是“风云未合星先陨,输与江东日月宽。”
此外,金人李俊民曾写过一首《三顾门》,其中一句为:“山下卧龙谁说破?赏音元直在檀溪。”
明清时期
写隆中的诗歌数量更多
“公安三袁”中的
袁宏道、袁中道都曾写过隆中
其中袁宏道曾两次游历隆中
有诗两首
袁中道是在受邀游谢公岩之后
又跟随原班人马一起到了隆中
并赋诗二首
历代名人的诗作
极大地提升了隆中的知名度
根据他们的诗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位置信息,如苏轼的“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之句,直接说出诸葛亮的隐居地就在襄阳。很多诗人在写隆中和诸葛亮时,常会与岘山、羊祜相提并论,还会出现汉水、檀溪、鹿门等地名,以这些地名为参照,已足以对诸葛亮的躬耕地进行明确无误的定位。
来源:襄宣在岘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