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你要说你是紫金官坊的人,肯定被人看不起,说是山里的穷人。现在,不一样了......”绕过十八弯山路,踏上刷黑的平坦大道,走进干净敞亮的谷城县紫金镇官坊村党群服务中心,听村党支部书记罗春林带着一丝骄傲的语气讲官坊村的变化。
紫金镇官坊村目前有三个村民小组,398户,1278人。据说在清朝年间,一个当官的辞官了,隐居来到这里,开了三家作坊——一个酒坊、一个纸坊、一个油坊,生意兴隆。人们慢慢地把这个地方叫成了“官坊”。
大山里的一片小地方,过去是土房青瓦、门前一个厕所一个猪圈的标配,雨天走不成路、热天臭烘烘。穿村而过的万龙潭有着美丽的传说,却也是风吹垃圾飞、水推垃圾就成堆。年轻人纷纷逃离了家乡......
2021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官坊村就开始琢磨起身边的“山山水水”。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都是宝贝啊!”罗春林说。
乡村振兴资金加上乡贤的赞助,村民们自己动手,改造家园。能出钱的出钱、能出物的出物、能出力的出力,扛檩条、搬瓦块、清理垃圾,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村里发展,大家一起干。
老街中心,村民让出了晒稻场,建成村民议事场。夜晚降临,饭后闲余,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谁想砌个化粪池、建个机耕路,怎么集中养殖、连建公厕、清理乱搭乱建。村民的事、村里的事,都是大家的事。老百姓思想一统一,搞起建设来也是高效率。
通过共商共议,老街上正准备建设“草野堂”,把过去的磨坊、酒坊、油坊、缝纫坊、木匠坊和铁匠坊复原呈现,恢复老街记忆,家门口也将变成小景区。
穿村而过的万龙潭是保障官坊村一年四季不缺水的资源,临水而居、择水而憩的官坊人不仅收拾了农家小院、呈现出田园风光,而且河道清淤、安装河堤护栏、搭建人行步道。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好了,老百姓白天可以种种菜,吃着有机农家菜。晚上可以休闲、观光、散步,搞搞垂钓。河步道上都有灯带,晚上散步的人可多了。”罗春林介绍说。
河对岸的一大片绿,是官坊村规划建设的果蔬园,里面有三月的草莓、五月的樱桃、七月的黑布李、九月的石榴,有村民保留的老种子种植出来的玉米、南瓜、辣椒、莲藕。果蔬园月月有菜、季季有果,还都是小时候的味道。
培育了三年的果蔬园,今年“五一”精彩亮相,游客爆满,酸甜个儿大的樱桃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官坊村还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从书本中搬到田地间,在果蔬园里搭建起科普走廊,让城里来的娃娃边游边学。山村特产转化成产业,家门口的田地变成科普学堂。
两三年间,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离家的游子也纷纷归来,做养殖、搞种植,兴田地、培果园。家门口有产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村里还有闲置的土坯房,也把它派上用场,还原建固、配上软装,黄土碧瓦、白石板路、山泉井水、桐油竹墙。古色古香的民宿若隐若现在山林间,不仅是画中的一景,更是游客的康养之居。
听山涧鸟鸣和潺潺的溪水声、品农家菜香,置身天然氧吧的农家小院中,身心愉悦。
沿着万龙潭水,林尽水源处,便得一山。这里是“庙凹”,官坊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站在山口的观景台上,可以一览山间美景——整齐的茶园、茶厂,80千伏的光伏发电板,还有镶嵌在青山中的华丽小别墅。
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紫金镇、官坊村干部积极联系,促进能人回乡。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乡贤们也为大山的改变贡献着力量——刷黑村级公路、帮助村民建房、建设产业项目、帮扶困难学子......庙凹的15户破旧房屋变成景观民宿、凌乱山野变成花园果园,村民人人有事干、有钱挣。
“镇上还请了专业团队进行设计规划,以我们官坊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六个村,各村有各村的特色,建成一个旅游大循环,把路修好,把基础设施搞好,一步一步来。”罗春林说。
从穷山僻壤到和美家乡,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在回归乡贤的倾力带动下,村民群策群力共同缔造,紫金镇官坊村正带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往前走。
记者:任丹 任艳 吕涛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守荣|责任编辑:翟竞
审核:余运超 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