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加快推进"交产城"融合发展

2023-04-12 09:09   云上谷城

游客在樊城“一号公路”旁的油菜花海中游玩。

新集航运枢纽主体工程全景图。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襄阳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居汉水中游,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城乡发展,交通先行。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建设交通强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省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

起步即冲刺,开年即决战。新春伊始,襄阳坚持“项目为王”,全面擂响交通项目建设“奋进鼓”,工地处处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建设者们正抢抓好时光,用实干冲刺交通运输“开门红”。

在207国道改建工程牛首汉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北岸主墩已悄然“出水”,大桥主塔墩柱混凝土浇筑突破百米,正在“茁壮成长”;南岸364根墩柱连成一片,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进行盖梁施工。

作为襄阳有史以来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普通公路建设项目,207国道改建工程的三个工地标段全部开足马力,进入施工“快车道”。

作为邓城大道至老河口方向的东西大通道,302省道樊城竹条至太平店段改扩建项目进入冲刺阶段。该路预计今年6月通车,届时路面将扩宽至双向四车道。

高速公路是交通大动脉。在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工人正在昼夜不停地进行路基和桥梁施工;与此相连的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建设也全面铺开。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在汉江航运开发方面,襄阳上游的新集航运枢纽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冲刺今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船闸通航;下游的雅口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四台机组开始发电,正在安装第五台、第六台机组;打通南北向水运的大通道——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不仅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在“加速跑”,农村公路建设也是热火朝天。目前全市一季度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88公里、投资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98%,顺利实现“开门红”。

……

2022年,襄阳经济总量达到5828亿元,连续6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在全国城市50强排名中提升4位、达到第45位,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过去的一年,襄阳“铁水公空”全面发力,推动城市“拔节生长”。

1小时左右到武汉、十堰、南阳,2小时可到西安、郑州、长沙,4小时可到南京、上海、北京、重庆……随着浩吉铁路、汉十高铁和郑渝高铁3条国家干线铁路先后开通运营,襄阳迎来“全境高铁时代”,夯实襄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高铁旅游串起“诗和远方”;襄汉欧、襄渝欧、襄西欧等9条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越来越多“襄阳产”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行销全球。

直达长江、江海联运、近洋跨国,小河港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连续实现航运“三级跳”,“出海口”搬到“家门口”,让襄阳造“大国重器”借水出国,复兴汉江“黄金水道”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绕城南、枣(阳)潜(江)北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22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绕城南高速通车,让襄阳外环高速真正“圆”起来,襄阳成为省内第二个拥有快速、完整“环线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惠一方百姓。全市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4万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5000公里,完善安防工程1万公里,行政村、较大规模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形成外畅内联、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

让老百姓有桥可过、过得方便、过得安全,一直是襄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三年来,襄阳连续将公路危桥改造列入民生实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危桥改造歼灭战,累计完成423座公路危桥改造,一座座危桥变成百姓称赞的惠民桥。

仰望星空,一座座“空中桥梁”联通世界,目前,襄阳机场通达航点35个、通达城市34座,周航班量490架次,航线基本覆盖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

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去年,三张“国牌”奖励让襄阳交通充满无上荣光。

引领、辐射、联结、带动。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部署,赋予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今年,襄阳除续建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外,还将开工建设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打通襄阳至宜荆荆都市圈、川渝城市群的高速通道;开工建设襄阳至南阳高速公路,打造新的南襄盆地高速通道;全面完成襄阳至信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打通襄阳直达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通道。

今年,襄阳将加快推进207国道改建工程、316国道“襄十随”一级公路改建工程、316省道谷城至丹江口段改建工程、302省道樊城至老河口段,实现中心城区与各县(市)之间均有一级公路连接。

今年,襄阳将加快建设新集枢纽,全面开工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双沟航运枢纽,加快推进小河港区升级改造,推动余家湖港区转型发展等。

今年,襄阳将大力实施农村公路“三双”工程,力争全年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500公里,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今年,襄阳将继续优化货运结构,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加快打造“五枢纽+五园区”的物流空间布局,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襄阳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考虑高铁、民航、长途班线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持续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更好推动群众满意出行。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历史积淀古城美誉。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大笔书写今朝胜景。

今年,襄阳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围绕“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提升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目标,聚焦“枢纽”做文章,立足“流量”争“留量”,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进“交产城”融合发展,变交通优势为发展胜势,打造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为全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作出襄阳贡献。

让乡村通向幸福远方

——襄阳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的共同缔造实践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襄阳广大乡村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近年来,襄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实现“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民”。

破解资金难题搞建设,管养并重搞维护,全域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五年来,全市累计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4万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5000公里,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5个、省级示范乡镇19个,“四好农村路”创建走在全省前列。

共同创建 打造联通城乡“幸福路”

“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始终把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成立市级“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列入一号文件和政府民生实事,重点支持、强力督办。

农村要修路,钱从哪里来?我市坚持顶层设计,用活用足政策,采取对上争资、财政配套、发行债券、提取土地指标交易和土地出让金、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筹资、乡贤能人捐资、银行借贷等方式方法,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筹融资80亿元,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为破解资金难题,拓展融资渠道,襄州区采取EPC、PPP模式,完成提档升级和美丽乡村路约876公里;宜城、老河口采用“建养一体化”,分别筹资5.3亿元、6.47亿元,新建改建290公里、330公里农村路;南漳县以交通投资公司为平台,贷款9.27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经过努力,襄阳农村公路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五年多来,全市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4万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5000公里,完善安防工程1万公里,行政村、较大规模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形成外畅内联、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

共同管养 打造经久耐用“品质路”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建好不易,管理养护好更难,因此,到位的管护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保障。

坚持建养并重,全域推行三级“路长制”管理模式。我市出台了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路长制”实施方案、农村公路“路长制”考核办法,构建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镇村分级负责、交通运输部门督导的“闭环式”管养体系,完善了县有管理机构、镇有管养站、村有管养点的三级网络,建立了县对镇、镇对村、村对养护人员的三级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养护经费、人员工资兑付,倒逼提升管养质量。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组织召开全市美丽农村路创建共同缔造活动现场观摩会,以南漳县武安镇向家湾村为试点,向全市推广经验做法,掀起创建热潮。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到位率100%、列养率100%,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养护考核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南漳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

共享路产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富民路”

行走在襄阳山水间,一条条美如画的“四好农村路”蜿蜒盘旋,串起青山绿水,连通山上山下,成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美廊道。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才能发挥道路的最大价值。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文化旅游+特色经济+美丽乡村+物流电商”模式,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基本实现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乡村因路而美。“四好农村路”助力全市建成210多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240多个市县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市。枣阳市吴店镇舂陵村新建改建18.7公里“四好农村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枣阳首批美丽乡村。

产业因路而兴。全市新建改建的“茶叶路”“柑橘路”进村庄、到田头,助力有机水稻、食用菌、果蔬等农业产业强势崛起,打造特色产业基地88万亩,1230多个“特色村”和8497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活跃城乡大地。

旅游因路而活。全市新建的2836公里美丽农村路,让襄阳这座千年古城魅力四射、“流金淌银”。以“心氧氧到南漳”“山水游到保康”“赏桃花到枣阳”“看梨花到老河口”为代表的230多个乡村旅游品牌走向全国。

物流因路而畅。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网络,方便了群众出行,不断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市建成县级物流园区、仓储基地120多个,乡镇“快递超市”、快递网点992个,村级物流网点3283处,综合交通服务站25个;谷城县、保康县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他7个县(市、区)则为省级示范县。

今年,全市将重点实施乡镇对外双通道工程、乡镇内部双循环工程、行政村通双车道工程,着力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力争全年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500公里,新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乡镇4个。

“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69公里,建设旅游公路1356公里、乡镇对外双通道240公里、乡镇内部双循环公路3283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公路3997公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交通支撑。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