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红灯停,绿灯行,礼让行人的车辆井然有序;餐馆里,顾客自觉打包,节约粮食,拒绝浪费,“光盘”行动成为新风尚;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抹忙碌的“志愿红”,用志愿服务擦亮“文明招牌”……如今的襄阳,文明之花处处绽放,美入眼帘,润人心田。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创新工作方法、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为加快襄阳都市圈建设,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支撑。
创建为民 催生城市蝶变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城市之变,功在精细,贵在创新。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应是人民满意的城市。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始终牢记奋斗目标,始终牢记为民利民的根本,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居住、出行、教育等诸多实际问题,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为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双周“红黑榜”评选、居民小区“红黄蓝”牌照动态管理、“十小”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百名城市文明观察员”志愿者招募等活动……我市积极创新公众监督机制,有力保障了城市文明建设的全域性、敏捷性和精确性。2022年,我市通过媒体曝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共解决实际问题2300多个。
创建为民 解决群众的操心事
“这里曾是一排煤棚,根本没有休闲之地,出门地上潮湿,晚上黑灯瞎火,望天处处是蜘蛛网。如今小区干净整洁,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绿植,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大家不出小区就可以锻炼身体!”说起面粉厂家属院的变化,樊城十字街社区的宋子海老人满脸幸福。
面粉厂家属院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由于历史原因,院内煤棚乱搭乱建严重,小区道路狭窄弯曲,空间不通透,杂物乱堆乱放。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小区改造迫在眉睫。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小区居民主动参与拆除违建,为工程施工和整个小区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居民生活更便利、心情更舒畅。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称赞,充分说明老旧小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2019年以来,我市已完成和正在改造老旧小区1774个、楼栋6718栋,惠及17.3151万户居民。2022年,我市对1390户特殊困难、低收入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157户。
创建利民 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小街巷反映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对市区小街小巷进行精细化整治,我市坚持“一街一景一方案”的理念破解老旧街巷提升改造难题。
沿樊城东风路拐入鹿角门街,车水马龙的喧嚣仿佛一下子被隔绝在小巷之外。简洁大气的徽派风格建筑,行人闲庭信步——恰是记忆中的老樊城。“这条街历史悠久,商业繁荣,但因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影响居民通行,沿线店铺招牌大小不一,空中线缆杂乱无序。”在鹿角门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李说。
民呼我应。樊城区住建局投入资金,对鹿角门街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刷黑道路、铺装人行道、改造排水和供水管网、统一架空线缆走向;打造古色古香的街景,统一墙体色调,规范店铺招牌。同时,结合鹿角门街的现状,将闲置场地、居民房前屋后空闲地带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景点,增强这里的生活气息。
今年我市每个城区将完成15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让襄阳更有颜值、更有品质、更有魅力。
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这在襄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前,这里就是臭水沟边一片满是杂草的河滩。如今,随着河流水质恢复,河滩上建起花园、绿道,还配备了健身器材和足球场。”家住樊城洪家沟社区的王胜梅经常和家人朋友到“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游玩。
利用边角区域、闲置地块打造“口袋公园”,以“见缝插绿”的形式满足群众对活动空间优化和居住品质提升的需求,是我市近年来的一项创新尝试。
今年我市将在中心城区新建10个“口袋公园”,让“推窗见绿”成为常态。
闲置空地新建绿化游园、杂物堆场变身景观步道、废弃铁路成为文化长廊……随着计划任务如期完成,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口袋公园”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扮靓着城市风景,点亮着市民生活。
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一个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一条条背街小巷精致如画,一个个集贸市场提档升级,一座座公共卫生间明亮整洁……我市各地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办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干部群众文明创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崇德向善 志愿风尚浸润人心
一幅幅倡导文明风尚的彩色墙绘,一场场温暖人心的关爱活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近年来,我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增长点,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目标,围绕群众需求,吹响文明新风号角,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
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1.1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实现三级文明实践活动一体贯通。
我市的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文艺志愿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讲党的理论,生动传播文明理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映山红”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项目、“我家有电工”便民志愿服务项目、“约读童年”志愿服务项目等,正通过志愿者的深入服务,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新变化;樊城区牛首镇花园村、襄州区双沟镇刘大湾村等地的文明乡风志愿服务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移风易俗、传承家风家训等内容,促进喜事新办、白事简办等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存善得善,惠人惠己。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招募注册、需求采集、培训管理、服务记录等志愿者工作制度。
而一本小巧的“时间存折”,更是见证了襄阳的文明风尚。
去年7月18日,襄阳全域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居民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实现奉献、计时、回报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一本本小“折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汇聚源源动能,将一个个“我”汇聚成“我们”,进一步擦亮了文明底色和幸福底色。
“凌晨1点发布的党员志愿服务招募信息,任务很快被志愿者抢走。”襄城新街社区党委委员余轶的一个“抢”字,道出了市民在文明创建中的使命担当。
广大志愿者依托“i襄阳”APP等平台预约和抢单参与巡防、劝导交通、疫情防控等工作。鱼梁洲经济开发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中心主任李涛曾在15天里参加了53次志愿服务活动。
一抹“志愿红”,最美“风景线”。在古城襄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抹抹流动的“志愿红”。他们中既有机关干部,也有企业职工,还有公益组织成员;既有老人,也有青年。他们都满怀激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襄阳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05万名,平均每5个襄阳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放的78.9万份“时间存折”,记录着550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故事。
共建共享 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高质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域提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明之花在襄阳绽放。
烈日下进行文明引导的民(辅)警,路灯下默默坚守的环卫工人,耐心为居民化解纠纷的社区网格员,主动清理楼道杂物的小区居民……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小微”阵地上,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这座城市的文明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
市委文明办广泛号召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诠释榜样的力量,带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文明创建工作中来。
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还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全市开展理论学习宣讲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制作推出一批具有宣传感染力和接地气的精神文明教育精品视频,并在“汉水襄阳”“文明襄阳”、襄阳日报APP等平台展播。
去年,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襄理襄情”微宣讲、百姓宣讲1.1万余场次;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1197支,开展党史专题宣讲8122场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守则、窗口服务规范、文明行业创建,制定38个行业规范,3218个行业规范宣传牌在窗口公开;深入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共评选市级“新时代好少年”20名、县(市、区)级“新时代好少年”302名、校级“新时代好少年”1.86万名。
“襄阳好风日,文明最美丽”“志愿者的微笑是城市最好的名片”“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关爱未成年人,就是关爱未来”“使用公勺公筷,倡导文明用餐”……如今行走在古城襄阳,无论是在热闹的街区,还是僻静的小巷,文明元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一幅幅构思巧妙、主题多样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更让市民沉浸在向上向善的氛围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唤起市民对文明的共识。
加压奋进 常态长效促提升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众志成城……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确保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有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拓展、深耕厚植、深入人心,全市营商环境、城乡面貌、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生活品质明显改善,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不断提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深耕厚植、打牢根基,更需保持常态、行稳致远。我市真正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上率下推进创建工作全面开展、持续深化。
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2022年,我市及时调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领导机构,构建了“一办五组”“办公室+五个专项督导组”创建工作格局,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行市“四大家”领导“四个一”包保制,城区、开发区负责同志包保主次干道,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包保社区,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包保背街小巷,“双报到”党支部包保居民小区,实现全市创建点位责任包保全覆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落实体系。创新建立“专项督导+常态检查”“双周拉练+分级约谈”“问题交办+反馈汇报”“通报曝光+追责问责”等科学有效的工作闭环机制,推动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全域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精准对标 减量提质”“十大”拉网排查行动,聚焦“公益广告、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空中缆线、农贸市场、消防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志愿服务站点、小广告整治、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室、档案材料”等重点领域进行排查整改,精准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质量。
持之以恒 方能深入人心
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座谈……我市通过各类活动征集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意见建议,瞄准创建的难点、痛点,以群众满意为最终标准,有的放矢提升和拓展创建成果,确保创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启航新征程,我市将持续加大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力度,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因城市文明更美好。
来源:襄阳日报
编辑:邓植元|审核:余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