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家的年味

©原创   2023-01-29 12:00   云上谷城

当今中国发展之快,不由让人感叹,物质条件越来越优渥,然而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大人盼种田,小孩望过年”。我这一代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孩童时代过年一一不懂大人之艰辛,只管自己好吃好喝好玩。忙碌了一年,要想让身心彻底轻松下来,莫过于回老家过年,回味儿时的年味,感受新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年味。

儿时过年倍感快乐,主要原因是过年那几天,与平素大不一样,而非现如今天天过“年”。瓜籽、花生管饱,甚至连苹果、甘蔗这类奢侈的水果也能吃上。与小朋友玩耍累了饿了,就悄悄地打开母亲收藏食物的柜子,偷吃还要招待客人的油条、馍馍、麻叶、圆子......

儿时的团年饭,祖孙三代同堂,满满的仪式感。要给逝去的先人摆一副碗筷,先给长眠于地下的先人敬三杯酒,才能开席。席间,最好喝的、也是唯一的饮料,就是甜酒。但要想喝,必须敬长辈,还要说新年的祝词,真是煞费脑筋。酒过三巡,稚嫩的童言,往往引得哄堂大笑。

儿时过年最好玩的,就是放鞭炮。先是在稻场里寻找没有燃爆的鞭炮,偶尔找到一个,如获至宝。先燃放引线长的,后燃放引线短的。引线实在太短的,也冒着被炸手的风险,用火钳夹一坨炭火,点燃引线,火速闪开,听见“砰”的一声,顿时欢声笑语溢满整个山冲。“意外之财”用尽,就不得不动用大人给的一元、两元压岁钱,跑到小店购买鞭炮。鞭炮买来,把它拆开,一个个燃放。“富不俭用,贫时悔”。偶尔见邻家富有小孩一次性点燃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阵轰响,徒有艳羡。

几十年过年,不管刮风下雪,也不管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大年三十下午的上坟祭祖活动。过年了,不能忘记逝去的祖先,送点纸线,让他们也过上一个富足之年。尽管妻子再三叮嘱,莫让儿子过年买的新衣服弄脏刮破,可我还是要坚决地带上他。每一座坟头,我一一给儿子讲述祖先的称呼,让他虔诚地磕几个响头,想让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晚饭,二爹、小爹争相挽留。推杯换盏,道不尽的亲情,叙不完的家常,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希冀新一年的辉煌,笑语盈盈,其乐融融。大家都坚信,“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吃罢团年晚饭,堂弟让四岁的侄女给我吟诵古诗。小小年纪,竟然能背一百多首古诗,着实让我欣慰。当她背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更是让我惊叹!

这惊叹原因有二。一是前不久,本着“温故而知新”的想法,我在《读书笔记》上记下了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比较着同样是千古名篇的两部诗作,哪个描绘的农村更美。没曾想这么短的时间,小小的侄女背诵的诗句就能与我的心灵相印证。二是侄女虽然可能不懂诗句的意思,但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诗句的内涵。过年回老家,三爹非得给我捎上一大块腊肉,二爹家吃完喝完还要让我带上一只土鸡。感动之情,难以言表。

小爹是一个勤劳的工匠,常年在外打拼,虽然每年过年回家时间短,但打的柴禾多,家中又有新型环保无烟的火炉,因此我们就到小爹家“守岁”。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寒冷的大年三十晚,最惬意的事,莫过于亲人团圆,煮水烹茶,围炉夜话。听汩汩水沸,捧一盏清茶,闲谈人间百事,忘却世间烦扰。

记忆中老家的年味,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零点“出天星”。现如今也非此时此刻莫属。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取代了过去单一的鞭炮,这热闹远非城市寂静的夜空能比。在隆隆的“春雷”声中,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银花烂漫;时而像火蛇狂舞、巨龙腾飞。夜空宛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被点亮,美不胜收。

大年初一清晨,我老早地起了床。眼前青山绿树,身边鸡犬相闻,脚下泥土芬芳。故乡之美不由让我感怀:“明年过年一定还得回老家过!”

作者:万伦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谷轩|责任编辑:杨守荣

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