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有一对夫妻,扎根农村学校30年,在绿茵场上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人才,推动谷城少儿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他们就是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练员”、襄阳市体育学科带头人、石花镇体育教师——陈德保、彭小林夫妇。
夫妻同心育桃李
“大臂带动小臂,前后摆动,动作连贯起来,要快……”天刚蒙蒙亮,石花镇凉水井小学的操场上,伴随着彭小林洪亮的喊声,一群孩子奋力奔跑,校园里洋溢着向上的活力。
与此同时,一公里外的镇中心学校操场上,欢快的哨音、整齐的脚步声划破校园的寂静,陈德保也带着队员们踏着晨光训练。
每天早晚两次,这样的场景都要在这两个学校反复呈现,经年累月,风雨无阻,有时连春节也没有中断,成了石花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为土生土长的石花人,同为体育专业毕业,两人因体育结缘,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也因不懈坚守而成就彼此。
1995年,石花镇举办学生运动会。因对比赛规则设置有不同理解,陈德保和彭小林发生了争执。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第一次见面就意见不合的人,最后吵成了一家人,争执交流成了他们工作之中、生活之余的主旋律。
在主旋律中唱主角的,是切磋动作要领、讨论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率,是他们培育体育人才的梦想和共同开创谷城青少年体育事业新局面的追求。
体育运动对于人一生意义重大,在青少年时期更为突出。夫妻俩把体育当作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平台,以校为家,分工合作,阶梯式培养人才。为打好训练基础,彭小林主动申请从镇中心学校调入凉水井小学,负责小年龄组体育人才的选拔、训练,陈德保则对送上来的新苗子进行接续培养。他们根据学生特长,在学校组织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带领孩子们早晚训练,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因为有较为丰富的带队经验,2005年起,他们被抽到县、市带队训练,参加历届省、市级中学生体育竞赛。
2010年,在备战省中学生运动会时,彭小林腰部严重受伤,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为了不耽误训练,她强忍痛苦坚持带队,走不了就一步一步挪,站不了就坐着指导,坐不了就让学生们拿来垫子,趴在上面指挥。当年省运会上,谷城代表队取得了2金3银4铜的优异成绩,居襄阳市各县市区之首。伴随这个成绩的,是彭小林的腰每逢阴天下雨就酸麻疼痛。
艰辛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石花镇中心学校在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实现“八连冠”,在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连续八次团体前三。他们带领市田径队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连续三届团体总分第二。在湖北省运动会中累计斩获金牌17枚,银牌20枚,铜牌27枚。
镇中心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体育特色学校”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全国体育示范学校”,为襄阳四中、五中、省体工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特长生。
科学运动扬宗旨
“实践证明,我们坚持‘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人人能参与’整体推进的方法,开展趣味化、多样化和专项化的训练模式,在助力校园足球发展中行之有效。”2016年9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班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作为全省29名优秀教练员之一,彭小林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和教育专家介绍基层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做法和自己的思考,引起了全体学员的共鸣。
2006年,谷城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在县城成立,陈德保兼任副校长,把训练经验辐射到全县。2018年,业余体校迁至石花镇中心学校,陈德保继续履行副校长职责。在他和团队努力下,体校运动员始终保持在百人以上,注册运动员达到60人,在全市县市区学校中位列前茅。
长期扎根农村,没有影响他们的目光和视野。会教书、教好书,能研究、会管理,做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一直是他们矢志不移的梦想。为此,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他们自费订阅《体育教学与训练》《田径》《群众体育》等多种专业书刊,悉心研读,先体验练习,再总结推广,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不少学生从中受益。
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活动中,他们自编足球操,制定训练方案,并结合田径队训练经验,独创“四步”训练法,有效提升了队员们的足球技能。石花的两支球队在全县校园足球学生联赛中双双折桂后,又代表谷城县参加全市联赛,再次取得女队第三名,男队第六名的好成绩。
由于校园足球工作成绩突出,2016、2017年连续两年,襄阳市青少年足球、田径优秀苗子(夏季)训练营在石花镇中心学校举办。
“与城市学校相比,我们的训练条件差很多,但成绩却毫不逊色,这得益于从小开始的科学训练。”镇中心学校体育老师魏红说。
在教学训练之余,夫妻二人笔耕不辍,坚持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截至目前,他们先后有《髂脊痛的防治》《提高中长跑的两种方法》《农村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策略的探讨》等近十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田径》上发表,10多篇论文在省市交流、获奖。武汉一大学教授得知这些论文出自他们之手,十分感慨:“很多大学教授在这样的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都难,一个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发这么多,真了不起。”
夫妻俩多次被评为襄阳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先后五十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练员”。彭小林2016被评为“襄阳市隆中名师”。他们经常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受指导的教师已有十多人分获国家、省、市各类竞赛一等奖。
爱生如子情无价
“看国旗升起、听国歌奏响,是每一个运动员最骄傲的时刻。她一直跑在最前面,眼看就要冲刺夺冠了,却在最后一个弯道处摔倒,与奖牌擦肩而过,孩子肯定很伤心。”时隔三个多月,谈起学生李盈盈受伤,彭小林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2022年7月,湖北省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在丹江口市开赛,夫妻俩一起带队参赛。取得两枚团体金牌的李盈盈参加个人300米栏决赛,却在领先时意外受伤。场外等候的二人在大屏上看到这一幕,迅速从侧门进场,彭小林一把抱住泪流满面的李盈盈,向下一蹲,背起她就往医务室跑,陈德保紧紧跟在身旁护卫。那一幕,就像父母亲背着自家的孩子。几百米的距离,彭小林硬是咬牙坚持背到医务室,又背上楼,汗水和着泪水往下滴,身上的衣服也被洇湿。
2022年湖北省运动会赛程还未过半,石花镇中心学校7名运动员荣获6金2银7铜的优异成绩,居全市第一,创谷城体育的新纪录。
每个孩子都是发着光的金子,彭小林说。多年来,夫妻俩视学生如己出,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1997年冬季的一个早上,因衣服单薄,走读生李光梅训练时连连咳嗽。彭小林二话没说,把自己还没来得及穿的新毛衣拿给了她。毕业后,陈光梅求学、打工、结婚生子,多次搬家,二十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把这件毛衣带在身边,每每谈及此事,内心都充满了感动。
运动员在彭小林家吃住,是常有的事。魏红就是他们早期带出来的学生。为了方便训练,她在彭小林家一住就是半年。
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魏红也有机会留在省城发展,但她感恩于两位老师的培育,毅然回到母校任教,“我想像彭老师一样,培育更多的体育人才。”从学生到同事,魏红的笑脸上洋溢着幸福。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陈德保从“保哥”变成了“保叔”,彭小林从“彭姐姐”变成了“彭妈妈”。“湖北省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襄阳市师德先进个人”“谷城县师德标兵”等光鲜的荣誉证书上,记录着他们在绿茵场上洒下的青春和汗水。
他们用热情、汗水和智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也把自己练成了学生心中的“灯塔”。目前,已有15名学生和他们两口子一样,在绿茵场上迎霞光满天,听哨声飞扬。
人生的跑道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成功,只有成长。曾经,面对南方高薪聘请,他们有过两难选择;当成绩不被认可时,他们也失落彷徨过;但对学生和体育事业的热爱,让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从不言弃。
记者:张红娟 通讯员:魏燕辉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守荣丨责任编辑:翟竞
审核:余运超 琚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