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是以预防和解决纠纷为主要职能的基层治理方法。近年来,在县域社会治理中,谷城县把更多法治力量用在引导和疏导端,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看完了,双方没有疑义了,我们再签字好不好?”调解员黄书银说。
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推送至县人民调解中心法官工作室,由调解员先行进行调解。
调解员黄书银介绍:“考虑到被告是一个民营企业,加之近期的疫情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不能按照双方的合同约定偿还借款,只能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解决。”
商贸企业未能履行合同约定,考虑到其之前履约良好,调解员多次调解、耐心倾听,从中找出能攻破的“防线”。
黄书银说:“通过调解化解纠纷、了结矛盾,既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诉讼资源,也排除了当事人上法庭的尴尬。”
通过多轮调解,在代理律师、派驻法官的见证下,最终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限时全部结清。
代理方律师表示:“这种方式促进了案件的快速解决,也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当事人黄女士说:“ 通过调解方式来解决问题,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讲省钱、省时、省力。”
随着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维权意识越来越强。2020年谷城县民商事立案2163件,2021年3626件,涉及婚姻、财产、物业、借贷等民生领域。
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周赟说:“对新收到的民商事案件统一分类分流,预估能诉前调解的一律交由‘速裁团队’处理,全面缓解了立案压力。”
让民商事纠纷能在诉前和解,得力于2021年9月底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入驻,并协同作战的县人民调解中心。
县人民调解中心负责人王大运说:“法官工作室于2021年12月9日在县人民调解中心设立,选派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的法官坐镇,组成‘速裁团队’,履行指导调解、诉调对接和速裁三大职责。”
“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为支持相关工作,县人民调解中心新建一个标准化的“科技法庭”,配备了语音转换设备,可随时开庭审理。
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周赟告诉记者:“我们对适宜调解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后推送至县人民调解中心,由各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案件,直接由派驻法官予以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调解未果的案件再转入诉讼程序。”
既讲法理,也说情理。“速裁团队”依托民商事诉前调解委员会、工会+等解纷平台,上岗10个月以来,民商事立案数量明显下降,案件办结率不断攀升。
“今年前9个月,全县有1639件民商事案件被推送到县人民调解中心,调解成功1039件,没有上诉法庭,占比超过60%。已经立案的民商事案件合计2503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32件,下降率为20.16%。”周赟说。
记者:田强
来源:谷城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守荣丨责任编辑:冷晶晶
审核:余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