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
襄阳位于全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居汉水中游,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抓住机遇、持续奋斗、不辱使命,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优势,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集体、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等多张“国牌”。
战鼓声声,号角催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襄阳新的历史使命,持续做大交通优势、做强交通枢纽,加快推进“交产城”融合发展,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襄阳交通人信心满满,将在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中当好交通先行者。
“铁水公空”并进 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
这十年,铁路里程实现翻番,我市成功迈入高铁时代。十年前,我市仅有汉丹、焦柳、襄渝3条普速铁路,通车里程仅330公里,均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
岁月如梭历风霜,苦尽甘来化春风。十年来,我市先后建成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渝高铁3条国家干线铁路,总通车里程达到809公里,是2012年的2.5倍,实现了高铁零的突破,彻底结束了南漳、保康不通铁路的历史,形成“三纵三横”铁路客货运输网络。
今年9月,呼南高铁襄荆段全面动工,建成后,襄阳与宜昌将实现一小时直达,我市“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现代铁路网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所有县市通高铁。
这十年,水运发展步伐加快,汉江千吨级航道全面建成。十年前,汉江襄阳以下仅为500吨级航道,仅有余家湖港区2个500吨级泊位。十年来,下游兴隆枢纽建成投用,雅口枢纽基本建成,碾盘山枢纽即将完工,新集枢纽、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全面开工,襄阳实现千吨级航道直达长江,干支通达的黄金水道即将形成。襄阳港为湖北省五大港口之一,省政府将襄阳港定位为汉江航运中心,交通运输部将襄阳港提升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小河港区2021年底正式开港运营,新增4个千吨级泊位。
这十年,公路不断跨越发展,内畅外联公路网全面形成。十年前,我市仅有福银、二广两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272公里。十年来,我市先后建成谷竹高速、麻竹高速、保宜高速、保神高速、老谷高速、绕城高速襄阳东段、枣潜高速襄阳南段,绕城高速襄阳南段、枣潜高速襄阳北段通车在即,总通车里程达到816公里,是2012年的3倍,实现了所有县市通2条以上高速公路,形成了“三纵两横一环一支”高速公路网。国道由2条增加至 7条,里程增加到801公里,是2012年的2.5倍;省道由15条增加至28条,里程增加到2023公里,是2012年的1.8倍;农村公路里程由2.4万公里增加到2.9万公里,全市形成了“三纵两横两出口”国道网和“十纵九横九联络”省道网,实现了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村村通水泥路。
这十年,襄阳机场全面升级,航线航班通达全国。十年前,襄阳机场等级为4C,跑道长度为2400米,仅有1座3800平方米的1号航站楼,通达城市仅8个,旅客吞吐量达40万人次。十年来,新建投用了2万余平方米的2号航站楼,并完成对1号航站楼的升级改造,飞行区等级达到4D,跑道增加到2600米,旅客吞吐量最高达到190万人次,是2012年的4.8倍,通航城市达到34个,基本实现对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热点城市的全覆盖。
客运提速提质 群众出行更便捷
这十年,畅通的外部运输体系和完善的内部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无缝衔接,人民群众“门到门”的出行服务得到有效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铁路出行更快捷。新增火车站4个,总量达到8个,是2012年的2倍。其中,襄阳东站汇聚了西武、郑渝、呼南三条高铁,拥有9台20线,站场、站房“双高架”,是集多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一次建成的全国地级市最大高铁站。
今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后,襄阳东站最高日开行高铁达到198列,通达170余个城市。高铁的开通,直接缩短了襄阳与各地的时空距离,从襄阳出发1小时左右到武汉、十堰、南阳,2小时可到西安、郑州、长沙,4小时可到南京、上海、北京、重庆,基本形成“124高铁出行交通圈”,“坐着高铁看中国”已深入市民心中。
道路出行更方便。全市实现市区有枢纽站、县市有二级站、乡镇有五级站。截至2021年底,我市依托广覆盖的客运站场,开通省际公路客运班线129条,可覆盖国内15省(市);开通省内市际班线91条,可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开通市内班线670条,可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和乡镇。推进客运转型升级,组织开通定制客运和机场快客,激发了道路客运“门到门”“点对点”的优势。
公共出行更多样。完成市区周边乡镇公交化改造14个,新增公交线路31条,总量达到95条。公共交通分担率从2012的38.5%增加到目前的46.2%,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小康社会公交服务指数达到100%,“河谷”一江两岸实现了公交跨区域互通,襄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市区新增巡游出租车500辆,达到2200辆。交通运输新业态有序发展,审批网约车平台公司16家,批准运营网约车1300余辆,共享单车控制在3万辆左右。统筹协调各种运力,保证了市民的多样性选择,不断丰富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物流蓬勃发展 货物流通更顺畅
物流兴则城市兴、产业兴。这十年,我市先后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全国铁路物流节点城市、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襄阳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在服务省市重大战略、抗疫保供、保通保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流产业规模稳步提升。近五年,襄阳市社会物流总额波动上行,保持了稳定增势,年均增长1.7%。去年,全市货运量达到2.8亿吨,是2012年的2倍,有力支撑和服务了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襄阳更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邮政快递业务大幅增长。目前13个快递品牌进驻我市,发展快递许可企业53家、分支机构240家、末端网点1695家,建成“四通一达”等快递快运分拨中心,全市实现了“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邮政企业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0.44亿元,是2012年的5.6倍。全行业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239.47万件,是2012年的17.9倍;全行业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8亿元,是2012年的17.2倍。
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襄阳吉顺永通物流有限公司、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湖北骆驼物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持续涌现,浙江传化、浩吉铁路、深圳盐田港、省港口集团等知名货运企业落户襄阳,为市场发展注入创新动能。探索“互联网+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公司5家。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量达到123家,位居全省第二,是2012年的11.2倍。
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稳步提升,公路货运占比下降到90%左右。铁路班列化运行加快推进,“襄钦马”“襄汉欧”“襄阳-宁波”“襄阳-上海”等班列相继开行,公铁联运、铁海联运探索推进,物流组织能力加快提升。从直达长江,到江海联运,再到近洋跨国,在今年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小河港成功实现航运“三级跳”,掀起了襄阳水运新的历史篇章。
城市共同配送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完成2个一级物流园区、4个二级配送中心、440多个三级末端配送网点(含邮政快递)建设任务。苏宁分拨配送中心、日日顺物流配送中心、好邻居超市配送中心、淘大集供应链配送中心等共同配送企业日益壮大,以新能源车和城市配送网点为依托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纵深推进。
持续放大交通优势 激发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部署,赋予襄阳新的历史使命。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建设呼南高铁襄荆段,尽快启动襄合高铁建设,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核心城市高铁直达;建成襄阳绕城高速南段、枣潜高速襄阳北段2条高速公路,尽快启动襄阳至宜昌、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南阳、老河口至南漳4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207国道改扩建工程建设,早日贯通316国道一级公路,推进国省道提档升级;推进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加快襄阳港、新集枢纽建设,尽快启动王甫洲船闸改造;尽快建设襄阳机场3200米跑道,开通全货机航线,适时开通国际包机航线。
持续构建高效便捷的客货运服务体系。建设南漳、谷城、保康、宜城高铁换乘中心,基本实现所有县(市、区)建成集高铁、公交、客运班线、旅游包车、出租车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持续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推动市民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
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补齐物流功能平台短板,积极打造“五枢纽五园区”物流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发展,以高品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环境为基础,引导优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打造“圈层拓展+站城融合”的枢纽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进“交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高质量完成襄阳都市圈交通和物流体系规划,以及联结中西部新通道核心枢纽节点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加快实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更加强大、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节点作用充分发挥,着力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来源:襄阳日报 市交通运输局
责任编辑:邓植元